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大运河: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2)

2016-10-22 13:30:21      参与评论()人

往事越千年,历经军事枢道、运输航路、文化纽带等多重身份的转换,伴随着河道枯竭与现代交通方式的冲击,曾盛极一时的中国大运河在清代逐渐衰落,其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最终终结。

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这条人工运河,又何尝不是国运兴衰的见证者、折射者?

如今,随着中国的改革,随着民族的复兴,中国大运河留下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始发光,曾经的漕运之河已然华丽蜕变为文化之河。

转身:“活化”古运河闪烁文明之光

沧桑阅尽时光流转,华丽转身文化之河的一个历史性标志便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从一条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历史遗存之丰、文化底蕴之厚、价值之珍贵终于获得了世界认可。

“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轰动全球,是对人类遗产世界的一个重大的贡献。中国大运河不仅维护了国家高度统一,同时在经济意义、交通运输意义、社会各民族的融合及在文化上的意义都非常深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说。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如何将世界遗产“活化”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教授Riemer Knoop就提到了“遗失感”,他说在过去,大家曾讨论是否应该要在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保存一些历史的遗迹和传统。而在新时期,如何重新使用这些古迹,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赞成以旅游来“活化”,他觉得,中国大运河可以尝试作为一个大遗址、线状遗产进行活化,它有条件变成一个世界遗产旅游的典范。

对于“活化”,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在尺度拿捏上,也贡献出各自的智慧。

“西湖与大运河是杭州的两张金名片,也是目前杭州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杭州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比较统一,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杭州特色、符合杭州实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说。

在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成功实践。从2006年至2014年期间,杭州市政府对运河的申遗始终坚持积极保护、项目带动不动摇,坚持应保尽保、有机更新不动摇,持续保护运河两岸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成杭州市大运河遗产检测和档案系统,积极筹划和启动地方性规章的制订。

同时,杭州市在运河综保项目土地整理、企业搬迁、历史街区保护、城中村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质改善都投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目前,杭州已完成了还河于民,申报世遗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正致力将运河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开发运河水上黄金旅游线,打造三大历史街区、博物馆区,进行大运河十景评选,还原杭州里弄文化.,连续推出大运河庙会....。.杭州运河集团董事长高小辉对于大运河旅游如数家珍,他还说,我们要把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理论文化和作为工艺遗产为载体的场所都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打造文旅商多业融合样板。

此外,杭州将创新了“活化”形式,该市歌舞剧院将大运河搬上艺术舞台,打造出了国内惟一的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这是一部开口说话的舞剧,一部没有句号的史诗,以“开凿、繁荣、遗忘、涅槃、又见运河”五个篇章,展现现代人对运河灵魂的探寻,展现运河的千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