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汽车人总动员》(左)与《赛车总动员》(右)海报

听说萌萌哒“闪电”麦昆又回来了,这不,《汽车人总动员》要上映了。不过等一下,汽车人?原来,《汽车人总动员》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即将全国公映,导演为卓建荣。一部是国产,一部是迪斯尼出品,两部动画电影连片名都那么像,难道是“山寨”?

国产动画《汽车人总动员》被指抄袭迪士尼的《赛车总动员》,但导演坚称自己是原创,“街上的车长得都很像,难道有人跟你长得像就犯法吗?”导演说我们和迪士尼的故事完全不同,我们是教孩子们思考和创新。据悉,迪士尼已向导演发出律师函。

丑闻:国产动画被指抄袭美国大片 导演骂质疑者是汉奸

据香港《明报》网站7月6日报道,网友表示,该电影不但片名与迪士尼的《赛车总动员》十分相似,连海报的概念也如出一辙,不但主角都是红色汽车,《汽车人总动员》的海报上,以车轮遮盖了大半个“人”字,令海报看起来像写了“汽车总动员”。

早前有日本节目报道电影上映消息,主持人亦质疑电影抄袭,电影导演在接受访问时否认,称其只是学习迪士尼的作品,但和《赛车总动员》是完全不同的,《汽车人总动员》里有人类出现,所以这并不是山寨而是原创。

报道称,出品的厦门蓝火焰影视动漫有限公司发声明,指《汽车人总动员》是独立出品的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卡卡,成功设计出一套最顶尖的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人车对话的故事。公司澄清,电影与迪士尼、皮克斯动画的《赛车总动员》、《赛车总动员2》,及孩之宝有限公司旗下任何动画形象或商标等无任何关系。

《汽车人总动员》(左)与《赛车总动员》(右)海报(图源网络)

不过,网友似乎不卖帐:“本来我很鄙视说抄袭国漫的人,但是看到这个,我只想说,真抄袭啊”、“盲人都看的出来是抄的”、“这是汽车总动员几?”亦有网友认为这是公司的炒作,“总觉得像是片方故意让人上网发帖去骂,帮忙间接作宣传”。

而对于“抄袭说”,电影导演卓建荣在微博上开骂,反击质疑者是“新时代的汉奸”。他表示,“我接受日本电视台王姓女子和TBS电视台采访,我再三强调没有抄袭,对方也说内容不一样”,又称“别人怎么说那是他们的自由,反正我做好我自己就行”。

网络动画《十万个冷笑话》导演卢恒宇也质疑《汽车人总动员》抄袭,是“国产动画第一心机婊”的,卓建荣马上还击,直斥其不要脸,“好像你也很不要脸啦?纯粹为了迎合某部分人的好奇?你的鬼作品到底在说什么?”

脑洞:那些年我们“翻拍”过的日本动画

其实国内翻(shan)拍(zhai)日本动画的行为早就不是新闻了,下面我就来带大家领略一下国内编剧们的脑洞吧,谁说动漫只是年轻人看的,我们的同志早已遍布五湖四海。

足球小将VS宋代足球小将

这部动画剧情是这样的:宋朝皇帝深好蹴鞠,大奸臣高俅凭出色球技而被赏,得赐高官厚禄,但为己私利残害忠良、操纵蹴鞠胜负。北方金人强盛并举兵压境,提出以蹴鞠胜负决定国家存亡。主角在生死存亡关头击败金人消除灭国之灾。并远走西域,传播中华蹴鞠文化于世界……

这脑洞开得有点水平,原来足球踢得好还能抗击外族入侵,拯救江山社稷,相比之下亚洲杯世界杯什么的都弱爆了好吗。抛开剧情不说,这部动画基本把足球小子+四驱兄弟+中华小当家山寨了个遍,看来编剧的童年一定过的非常充实吧。

樱桃小丸子VS小樱桃和小丸子

国内山寨动画向来不少,但是连名字都懒得多改也是少见,这种理直气壮的抄袭也是醉了。

《樱桃小丸子》(左)与《小樱桃和小丸子》(右)的主角(图源网络)

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女主这么丑啊,还有右边那个香肠嘴男生,我瞬间以为是《俺物语》番外好吗?!山寨也要讲良心啊,把萌萌的小丸子还回来!

秒速五厘米VS心灵之窗

《心灵之窗》也算是山寨神作了,当初在网络上也是无人不知其名的存在。不知道新海诚看着这群后辈,眼角有没有泪滑过?

《秒速五厘米》(上)与《心灵之窗》(下)的截图(图源网络)

呐,你知道吗?听说复制粘贴速度是秒速五厘米。然而,就算拷贝一千张画稿,两部动画之间的逼格,也只会最高靠近一厘米。

历史:从名家荟萃到学派凋零的中国学派美术片

1961年,中国丰碑式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集在电影院上映,引起轰动。同年7月,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影片造型取自齐白石的画。此后,剪纸片《等明天》和木偶片《长发妹》的美术设计是黄永玉;水墨动画又一力作《牧笛》的背后是李可染以14幅水墨山水画打基调,方济众以长安画派绘就背景;而程十发先为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长片《孔雀公主》做造型设计,再替水墨动画《鹿铃》挥毫泼墨;漫画家韩羽为《三个和尚》设定迥异造型;漫画家詹同替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操刀上阵;还有书画家张仃成就了工笔美术片《哪吒闹海》……

有了名家纷纷助阵,彼时的中国学派美术片达到第一座高峰。“可以说,当时有多少种美术样式就有多少种动画片类型。”本次《大闹天宫》纪念展策展人、美影厂导演沈如东忆往昔全是掩饰不住的留恋,“那时候名家甘当幕后英雄,一部动画片,哪怕仅仅10分钟,也会举全国之力倾心创作。”

不仅有美术大家丰富动画片创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那时中国学派的兴盛充实底气。《阿凡提》《西岳奇童》《神笔马良》等一批优秀动画片就充分借鉴了中国数千年传承下的艺术风格、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骄傲的将军》与《大闹天宫》则不约而同撷取京剧的精粹。“从艺术性而言,中国的经典动画根本不输任何国家,因为其更灵动,更像艺术品。”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图源网络)

“中国学派”于上世纪写下动画史上辉煌一页,但国产动画发展至今却走进了尴尬境地:一边是高居世界首位的动画产量,国产动画新作汗牛充栋,另一边却是动画大师与大作的严重缺位,作品能称经典者凤毛麟角。业内人士认为,当年的创作模式无可复制是主因,但市场虚浮如斯,原因怎会这般简单?

不止一人提及,人才、剧本、美育之困全都成为中国学派美术片重返巅峰的拦路虎。美影厂厂长钱建平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导演姚光华认为这是动画教育的源头出现问题。

美影厂导演沈如东更是直接指出:“以往美影厂的生力军无论是否主攻动画专业,大都来自国内各美术院校,有着全面的综合素养、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极佳的艺术感觉。”有大师为创作引路的年代固然值得留恋,但要符合市场规律、要注重未来发展,动画创作的主力队伍还当在年轻人中扶植。“可惜的是,这些年动画专业在高教系统已呈‘多而无序’的状态。”

另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已消失的电影正片放映前的10分钟插片,也带走了动画短片的生存空间。当电影院把贴片悉数贡献给广告,电视播出平台与艺术动画短片的制作成本无法匹配时,类似《雪孩子》《九色鹿》《渔童》那些小而美的动画片全都失去存在的理由。于是,从业者们主攻动辄上百集的动画系列片,机器介入、人工退却,全在情理中。

困境:后继乏人的水墨动画

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出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轰动世界。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片取材齐白石的小鸡、鱼、虾、青蛙、蝌蚪等形象。简约随性的线条,悠扬、顿挫的墨色,让观众仿佛看到一幅流动的中国画卷。

1963年,上海美影厂摄制《牧笛》。请国画家方济众担任设计,李可染大师借出牧牛图供摄制组参考。这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出了与迪斯尼卡通片迥异的趣味。

1982年,美影厂再度拍摄水墨动画电影《鹿铃》。美术设计由著名画家程十发担任。影片没有一句独白或旁白,但水墨画独有的表现形式,却使整部影片情景交融,实现了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和魅力。

1988年,马克宣主创拍摄《山水情》。这部18分钟的影片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蒙蒙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糅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推向新的境界。

1960年的国产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剧照(图源网络)

充满中国意境的水墨动画,不但动静皆宜、且浓淡干湿的氤氲之感毫不逊色,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技术特色,绝对是世界动画中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电影领域里最具中国美学追求的艺术类型。水墨动画不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也令美国、日本两大动漫强国的知名专家们赞叹不已。

担任皮卡丘、奥特曼等动画片技术总监的日本动漫专家高冈昌生,曾多次来到西安工作交流。在记者的采访中,他表示最喜欢、最钦佩的中国动画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高冈昌生告诉记者,自己在入行之前就看过《小蝌蚪找妈妈》和《三个和尚》。他说:“那些前辈非常出色,在技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就做出那么经典的片子,他们不以技术取胜,但艺术上很新颖,这些是日本动画无法具备的。”

美国动画协会副主席David Ehrlich来到西安时,第一句话就提到《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他在30多年前就看过这些经典之作,这几部片子甚至在波兰、瑞士、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这些作品极具中国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其实这些特色是中国动画长足发展的关键。他建议年轻一代的动画人要从中汲取养分:“中国要想在动画方面做出成绩,必须进行‘文化寻根’。”

水墨动画之所以在国际上赢得美誉,是在于当时有一大批甘于寂寞、保持格调的艺术家不惜工本的执着追求。但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追名逐利,人心浮躁,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境地。水墨动画制作过程繁琐又消耗时间,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又严重脱离,目前热衷创作水墨动画,能够品味水墨动画的人群越来越少。最可怕的,除去市场等外力,更多的是人们内心正在流失对水墨动画的那份真心、匠心和耐心。

现状:中国动画无法满足全年龄段的需求,市场和投资商对它都没信心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国内有18部动画电影上映,其中14部是国产片,总票房不到5亿,但电影总票房已经有约180亿。而今年跟去年相比,已经提高了一倍,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数据所表明的显见的事实是,国产动画电影在中票房中占比很低,观众不太买账。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国产动画片内容过于低龄化,忽视了其他年龄段观众的诉求。最近几年,中国进影院观影的观众平均年龄一直在下降,去年的统计数字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然而,尽管2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主流观影群体,动画电影却没有对这个群体给以足够的关注。当青年人的娱乐诉求以及对动画艺术的追求不断增加的时候,国产动画的内容却始终停留在低龄层面,只投孩子的喜好。

另外,从动画电影制作的角度看,中国动画将艺术与技术本末倒置了。在皮克斯、梦工厂这样的动画工作室中,技术永远为艺术服务,被用来满足与表达创作者的想象力。而中国的情况却似乎是,动画制作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促使了艺术层面的进步,而非两者并行,共同提高。

甚至在宣传动画电影时,片方选择将技术作为主要宣传点,比如说这部电影对人物的毛发、场景中的草木、衣物做了渲染,动用了多少服务器。“但真正好的作品应该让人忘记这些东西,会让人忘记你用了什么技术,只是感受到一个很好的作品而已。”

中国仍然缺乏优质的作品,动画类型片的潜力与价值也尚待充分挖掘开发(图源网络)

动画产业从业者认为,动画电影的票房表现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本质上是由于中国仍然缺乏适合全年龄段的优质作品,而人们也看不到动画电影可以带来的收益。

当一部动画质量欠佳或内容过于低幼,那么它便无法满足成年人娱乐需求,具有一定判断力的成年消费者也不会买账。电影投资公司对它的预期将会降低,并控制投资、节约成本。长此以往,电影公司与市场都缺乏对动画电影的耐心和信心,陷入恶性循环中。

要找到突破口改善目前的现状,必须要做到破除动画电影与低幼之间的约等号;培养更多会讲故事的编剧和导演,打造拥有较高完成力与执行能力的团队;在保护动漫和电影IP的同时,提升动画公司的品牌价值;立足本土市场和本土观众的需求,多多锻炼。

大师:关注利润不要创新,宫崎骏对中国动画失望无以复加

198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造访中国,从那以后,宫崎骏再也没有穿过夹克。

他们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并深入交谈。发现美影厂最关心的是按件计酬的制度,“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

“中国动画艺术电影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高畑勋说。

1984年,宫崎骏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图源网络)

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特伟先生的水墨动画片,让我们惊叹不已。可以说,我们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正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有一些日本电影人在二战后留在中国,参与新中国的电影制作,其中,持永只仁先生做了很大的贡献,他和特伟先生一起参与创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我真心觉得这值得骄傲。”

“1984年。《风之谷》是德间书店出品的。当时我担任宫崎骏的《风之谷》制片,拍完之后作为奖励,我、宫崎骏和德间书店的编辑龟山修三个人去了中国。我们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并与大家做了深入交谈。当时围绕分配的问题,对方问了许多。吉卜力现在是职员固定薪酬制,但当时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是计件付酬,就是按照原画一张多少钱、动画一秒钟多少钱来计酬的制度。他们当时只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四个现代化’刚刚开始,他们认为统一工资是不合理的,应该引进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很失望。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