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刺杀金正恩》海报

平心而论,《刺杀金正恩》不见得是一部好电影,和其他一些台词“三俗”、情节夸张的喜剧片相比,只不过是多了“天降伟人”这么一层神秘色彩。

但经历了索尼被黑、朝美互掐、社交网络的发酵,《刺杀金正恩》在网络上的曝光已经超出了片方的预期,赚足了人们的眼球。谷歌在YouTube和Google Play上提供了观看和下载服务。在线上开播后的头四天观看量超过200万,进账超过1500万美元。《刺杀金正恩》一跃成为索尼影业迄今为止最卖座的线上电影。而中国网民大多也通过网盘下载到该片,一睹为快。

黑客大战索尼:一部电影引发的“血案”

“(男)你想让我们去杀朝鲜领导人?(女)是的。(男)哇呜。”

2014年6月,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在Youtube网站首发电影《采访》(又名《刺杀金正恩》)的第一条预告片。这部动作喜剧片讲述戴夫和亚伦两位美国某八卦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这对活宝突然新闻理想爆棚,想要采访世人眼里如同恶魔一般的独裁者金正恩。二人动身前,被CIA连哄带骗授予了刺杀金正恩的“伟大使命”。来到朝鲜后,经过一番波折,二人放弃毒杀小金的计划,决定利用这次采访机会向人民群众揭露:金正恩“不是神”,而是跟常人一样会拉屎放屁的人,甚至是个有点儿神经质的、缺乏童年关爱的人。影片还通过“戴夫与小金的一天”集中展现了独裁者所独有的放荡生活。

《刺杀金正恩》经过一番“上上下下”的享受后,还是在美国热映。

电影预告出来后,自然引起朝鲜的强烈抗议,称之为教唆恐怖主义行为。随后,网络黑客攻击了索尼网站,究竟黑客来自何方,朝美各执一词。

12月18日,索尼影业决定取消原定于圣诞节的首映计划,也不在线放映或发行影碟。不料,事件反而越演越烈,迅速演变为政治热点,跃升到事关美国言论自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受到威胁的高度。

总统奥巴马称,索尼取消公映是错误的,“某个地方的某个独裁者竟然能够对美国境内的出版施加审查,这样的社会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也不敢想象。因为如果有人能够威胁一些人放弃公映一部讽刺电影的话,那么想象一下当他们看到一份他们不喜欢的文件或者新闻报道时,他们会做什么样的事。”

索尼顺着奥巴马的口水推舟,又决定放映,随后票房爆棚。美媒也大肆褒奖,称“让自由之声鸣响”,电影人则称这是给美国人民“最好的圣诞礼物”。短短几天内,索尼完成了名利双收的华丽转身,令人不得不佩服。

剥开“自由”的外壳:令人作呕的低俗喜剧

当然,在广大普通网民眼中,朝美政府间的剑拔弩张至多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票房大热的《刺杀金正恩》到底好不好看?

事实上,从上映伊始,影片招致的批评不绝于耳。

早在第一部预告片公布时,电影的质量便引来广泛争议。有美国网友评价这部电影“令人作呕”,“极度不负责任”。有网友表示,“我理解这是喜剧作品,但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可能激怒朝鲜当局的作品,更不要说这部电影还试图刺杀其最高领导人。”“这只会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另一个网友称。

美国洛杉矶,民众在电影院排队等待观看电影《刺杀金正恩》。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以负面意见为主,认为这部以搞笑为目的的影片甚至没有“笑点”。有网友在“推特”上说:“这么一部烂片实在不值得朝鲜大惊小怪。”美国新闻网站“政治”28日批评说,《采访》以刺杀一国领导人为题材实在有些过界,不符合美国式的幽默,何况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杰出人士均是被暗杀致死,譬如前总统林肯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批评人士反问道,金正恩毕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领导人,如果换作朝鲜拍了一部“刺杀奥巴马”的恶搞电影,美国人会觉得有趣吗?

两名观看过《采访》的朝鲜居民称:“刚开始满期待,但整体感觉好像看了漫画似的,好失望。”自由朝鲜广播电台代表金成民(音)则表示,“扮演金正恩的演员长相和举动与金正恩截然不同,这一点好笑。这只不过是三流电影,而因为朝鲜过度反应,却成了热门话题。”

而一年一度的“年度最烂奖”金酸莓奖公布的提名中,《刺杀金正恩》赫然在列,被提名年度最烂电影,两名主演詹姆斯-弗兰科、赛斯-罗根同样在劫难逃。

柿子专拣软的捏:只许美国“刺杀”的双重标准

言论自由在美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再恶劣的行为,如果律师能够巧舌如簧将其归结为言论自由的表达方式就能平安落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焚烧国旗案。所以,奥巴马将电影《刺杀金正恩》上升为言论自由的高度就等于表态不惜一切捍卫索尼权益,就差没对朝鲜说闭嘴二字。

那么,文艺创作有没有宣扬刺杀某人的自由?

影片中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形象。

现在韩国首尔国民大学任历史学教授的俄罗斯专家兰科夫在俄罗斯卫星网撰文说,索尼影像的负责人可能以为,朝鲜是一个小国,因而对他们来说不是特别危险。这家企业未必会尝试拍摄一部关于某位大国领导人的喜剧,与其说是因为害怕那个国家报复,不如说是担心失去利润丰厚的市场。针对索尼影像侮辱朝鲜,朝方的回应措施“完全相应且恰当”。

美国舆论中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刺杀金正恩》凸显美国的双重标准。2012年11月,加州一名22岁女子在Facebook上辱骂奥巴马,并称其可能在第二个任期内遭到暗杀。该评论很快在社交网站上像病毒般流传开来,她因此丢了工作并遭遇美国特勤局调查。即使是大打“自由”旗号的美国电影,被“刺杀”的美国总统也都是虚拟人物。

美国一方面从法律上规定对总统设计刺杀情节属于恐怖行为,另一方面却指责朝鲜是恐怖主义。归根结底,这是美国话语霸权体系在电影领域的直白反应。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坏人都是来自东方或者阿拉伯,而英雄都是白人。所以,关键在于,谁是坏人,谁可以被刺杀,美国人不会放弃这种以自由名义对世界加以定义的权力。

金正恩之外的受害者:那些年躺枪的国家领导人

《刺杀金正恩》不是好莱坞第一次指名道姓的恶搞朝鲜领导人了,上一个让朝鲜暴跳如雷的好莱坞电影是2004年的木偶动画片《美国战队:世界警察》,嘲讽对象乃是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该片的制片人也是《南方公园》的制片人,“三俗”程度可想而知。

2012年上映的R级电影《独裁者》虚构了一位中东独裁者,对性与政治两个主题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玩弄,全片充斥犀利的政治讽刺,金正日、卡扎菲、本拉登、伊朗、天朝、女权主义、种族主义纷纷躺枪,里面大量无底线重口味黄色笑话和裸体露镜头,使得原本是政治人物的The Dictator更多地以好色鬼的Dicktator面目出现在银幕上。

《独裁者》虚构的瓦迪亚共和国领导人参加运动会,有人跑到他前面就被他一枪毙掉。

提到了《独裁者》,那就不得不提卓别林自导自演的《大独裁者》此片可以说是这类电影的开山之作。该片在1940年上映,这正是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和丑化比比皆是。尤其是片尾那场“为自由而战”的演说更是神来之笔,堪称经典。

在昆汀·塔伦蒂诺2009年的电影《无耻混蛋》中,希特勒也被恶搞了一回,他在参加电影《国家荣耀》的首映过程中,被美国犹太族士兵在电影院里打成了筛子。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想要实现跨国审查是不可能的,奉劝正恩同志还是主动适应世界人民邪恶的眼神。因为对待领导人,世界人民的眼神早已经邪恶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