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奥巴马变身“自拍狂魔”,做鬼脸、吐舌、耍酷,甚至还用上了自拍杆(图源网络)

今年的“两会”上,随着雷军等委员自拍秀的名人效应,以及记者们随时随地来一张或录一段鲜活广告,自拍杆这个小道具着实火了一把。美国总统奥巴马、韩国总统朴槿惠等国际政要也是自拍杆的“粉丝”,自从有了它,玩自拍、拍合影更得心应手了。再看全球各地景点,如今长枪短炮的照相机少了,高举过头的自拍杆多了。人类似乎已经无法阻挡自拍杆风靡的脚步了,但是,许多国家正开始踩刹车,担心“自拍神器”变成“闯祸凶器”。

那么,自拍杆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多国博物馆等禁止游客使用“自拍神器”

凡尔赛宫的守卫已经开始要求参观者放下手中的自拍竿,防止对馆内文物造成潜在的破坏。据了解,正式的禁令将在几周之内颁布。

常展出现代艺术作品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有此打算。卢浮宫方面表示,在馆内展出的名作很多,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站在名作旁边,挥舞这种伸缩的金属竿拍照,看着就让人心惊胆战。

一名发言人称,卢浮宫还没有对参观者下达禁令,但“游客们必须遵守规矩,不要拿任何电子设备对准名画或雕塑”。

来自英国伯明翰的游客Peter Greene正在卢浮宫外使用自拍竿为自己和家人拍照。他说在户外完全没有必要取缔使用自拍竿,但他理解为什么博物馆会这样做。用自拍竿拍照的确会加大对艺术品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馆内拥挤的时候。

巴黎另外一家博物馆也发布了禁令。此前该博物馆每年能吸引2,000万人次的游客,据估计禁令将会对游客人数造成影响。

巴黎博物馆等将禁止游客使用“自拍神器”(图源网络)

这并不是自拍竿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被禁止使用了。在此之前,自拍杆已经在其他国家的一些大型博物馆遭禁,包括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多家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此外,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内禁止使用自拍杆。韩国政府开始监管使用蓝牙拍照的自拍杆,理由是它发出的电磁波如果高于标准水平,可能干扰其他设备,且对人体有害,私自出售未经批准的自拍杆,将面临2.7万美元罚款或3年监禁。

英超的阿森纳和托特纳姆热刺队也禁止自拍杆入场,理由是担心球迷容易情绪激动,失控用自拍杆造成意外。今年的巴西狂欢节明文禁止演员携带和使用自拍杆。

伦敦的O2音乐厅为了防止自拍竿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也考虑到有人情绪激动时会将自拍竿武器化,也禁止场馆内人员使用它。

到底是谁发明了自拍杆?

其实,自拍杆并没我们想的那么“新鲜”,它至少已经出现好几十年了。

虽然没有确切的信息,英国广播公司曾在报道中公布了一张1925年的老照片,照片里来自英国拉格比市的一对年轻夫妇阿诺德·霍格和海伦霍格举着长木棍辅助自拍,这这恐怕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自拍神器”,他们也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自拍杆的人。

而如今自拍杆的雏形问世于1983年,据美国《纽约杂志》报道,加拿大发明家韦恩最近忙于起诉各种侵权者,理由是他曾发明了一个可支撑相机的装置,功能与现在的自拍杆十分类似,他在2005年为它申请了专利。但这本杂志认为韦恩很可能是在白费工夫,因为基于同一抽象概念设计产品并不代表就是侵权。

英国拉格比市的阿诺德·霍格和海伦霍格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自拍杆的人。(图源网络)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是日本和韩国发明了自拍杆,因此日本的卡西欧曾专门推出过一款自拍相机TR500,而网络上又总是有日韩少女自拍的图片。

关于自拍杆的源头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火爆。在日本DIME杂志的评选的2014年度流行语中,自拍杆排名第八。而根据日本娱乐综合网的年度最夺少女心的物品调查,自拍杆成功战胜其他配件,位居摄影类榜首。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时代(TIME)杂志将自拍杆列为2014年25项最佳发明之一。

那么,这个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的自拍杆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人类如此钟爱自拍杆?

相比于拍合照,自拍杆更多出场机会可能还是在自拍上。特别是当后者变成一个现象级事件时,它更是直接对自拍杆的流行起了推动作用。

2013年,《牛津英语辞典》将“自拍”评为“ 2013年度单词”。当然,”自拍“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839年,由化学家半路转行成摄影家的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就拍摄了一张自拍照,可以说它伴随着摄影术的起源就开始了。

不过时至今日,它倒是从一种照片类型演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一半以上的“千禧一代”(即18至33岁的人)曾经自拍并且把照片分享到网络上。

很多人愿意将自拍的流行和社会心态联系在一起。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背后,人类正在经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不安和孤独,而自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出口,通过拍摄这些照片并将它们发布到社交网络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而通过人群来缓解孤独。

而当手机代替相机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拍或是拍全体合影,虽然有了前置摄像头,但即使手臂再长,全身照也是无法达成的。而合影的时候,就因为距离太近脸太大无法框住所有人。

自从有了自拍杆,一群人也能轻松拍合影,再不需要牺牲谁去按快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达以及手机拍照能快速上传社交网络的便捷,是自拍杆风靡的技术原因。

另外,美国建筑评论家迈克尔·本尼迪克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像万花筒,让人应接不暇,迷失自我,因此渴望一种新的方式审视自己、审视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特别爱用自拍杆,还特别喜欢在摩天大楼顶上等刺激的地方自拍俯瞰自己。

没有手机的时代怎么自拍?

智能手机的年代,“自拍”成为风潮。而在手机没有前置摄像头和修图软件之前,“自拍”的特权仅仅属于画家们。

“自拍”可以进行PS,大师们的自画像也自带PS功能,而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女画家更是喜欢如此。

法国18世纪至19世纪著名的“美女画家”勒布伦便是其中之一。勒布伦以画肖像画闻名,而她画肖像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把人物描绘得比本人更好看,把模特身上吸引人的个性放大,同时掩盖一些不足。比如她在1790年创作的一幅自画像,风姿绰约,十分迷人。画中的女孩年龄大概在20岁上下,而实际上勒布伦那一年已经35岁了。所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她没有非常忠实地描绘自己的模样。

与女画家带着自恋审视自己不同,一般男画家画自画像有另外一种玩法——就是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

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是在自画像中玩角色扮演的“鼻祖”。他把自己画成过乞丐、酒馆的浪子、普通市民乃至伟大的圣人。事实上,伦勃朗这么做是为了更加细致地观察人的表情和心灵的关系。

达利的《温柔自画像与培根》(图源网络)

如同“自拍”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爱上自画像也基本上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画家终其一生不断为自己自画像,串联起这些作品,就能看到其一生。

一个令人很无语的现象是:这些终其一生不断画自画像的画家们,年轻时意气风发的风光写照通常让人感觉不过如此;反而到了晚年或者人生陷入低谷时期所画的“惨照”,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在艺术史上也拥有更高的价值。

不过,随着艺术史发展至当代,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家们描绘起自画像来创意迭出,古典艺术中关于“唯美”的魔咒早已破除,艺术家们已经不屑于将自己PS得更美更帅,反而开始有了比拼谁把自己“黑”得更厉害的趋势。

一般人玩“自拍”追求的不过是更加好看的自己,但艺术家的“自画像”则因独特的个性而凸显价值。为此,许多艺术大师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想出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方式“搏出位”。这些自画像里,掩藏着他们最隐秘的渴望、痛苦以及恐惧,记录着他们一生中许多的细节。在它们面前,今天各种“自拍”简直弱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