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赵晏彪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张恨水作品的国际化

2017-08-22 14:22:15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第二就是我作为一个刊物的负责人,同时作为一名作家,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呢?读者是我们刊物和作家的上帝,发行量是我们作家和刊物的脸面,现在各杂志都在谈发行量,作家也会因为你的发行才看你的码洋。所以我们离不开读者,离不开脸面,现在许多人办刊物,就读者认可度,有谁可以跟连载张恨水的《世界日报》相比呢?许多人在写东西,有一些获奖的专业户把中国所有的奖项拿到了,但是有谁能记住一篇小说当中的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有多少人能记住你的作品?我们再看看张恨水的小说,一百多部几千万字,能够达到妇孺皆知,这样的程度我觉得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作家的风范。有人说近30年来运用章回小说体能够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的生命的作家,应该首推张恨水。如今我们写长篇小说的作家特别多,一年长篇小说从十几部、几百部、上千部到现在接近万部了。有些写手在网络上一年写百万字。我曾经和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白烨先生有交流,他说不用上万部,就是一千部长篇小说能够进入评论家法眼的,这一年当中也不过二三十部而已,能够让大家关注的也就那么十来部。最后能够真正留下来的也就三五部,所以多有垃圾。可是张恨水逝世50周年,还有那么多粉丝、还有那么多读者、还有那么多人在读他的作品、在怀念他。这就是纪念张恨水、研究张恨水、学习张恨水重要的一个道理。

第三就是自张恨水先生始,才有了畅销文学。我们现在一说畅销书,出版社都说某某作家的畅销书,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部文学作品真正走向社会、走向读者、妇孺皆知的少矣。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当年张恨水的小说里跳动的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脉搏。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应该体现中国人现在真实的生活。我举个例子,有一次让外国朋友喝酒,他说不能喝中国酒,因为你们往酒里面撒尿,这就是一部《红高粱》带来深远的影响,一个镜头让很多人误解中国,包括高密农村的景象。鲁迅的母亲爱看张恨水的小说,这绝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是张恨水用犀利的笔锋刻画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生活,在门第、权力和金钱交织下的真实场景,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情态,有达官贵人的腐败,有劳苦大众的那些情趣和窘迫,有文人骚客的小情小调,更有革命者抗击入侵者的牺牲精神。他的作品情节曲折而复杂,结构布局严谨而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技法融为一体,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但在他的笔下通俗却不媚俗、写善但不扬恶,恰如老舍所感叹,张恨水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为此,我们完全相信张恨水已经做到了将他的小说达到民族性、人民性、传播性三性的完美结合。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