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从秦朝时期就有记载,地属闽越国;隋唐时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逐渐鼎盛。在公元1087年古代海关--市舶司设立在泉州,肯定了其重要地位。元朝时期泉州几乎可以说是东亚的交流中心城市,这里遍布外国人,当地对外国人也非常友好,不允许欺凌老外,而老外的宗教信仰比非常尊重,可以在这里盖自己宗教信仰的庙宇。所以,泉州有一个非常大的看点,就是各种寺庙。
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魅力,也让人不时联想起昔日大海上航行着的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
在泉州,多国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自北宋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以伊朗为代表的波斯文化为泉州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经兴衰,泉州的伊斯兰文化始终没有湮灭。如今,在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里,一块块墓碑,一行行碑文,一座座石棺都在默默诉说着波斯人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泉州的清净寺里,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舶船而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虔诚礼拜的身影……
有泉州“南大门”之称的泉州市水头镇被称为“中国石材城”。一家家石材企业在小镇中鳞次栉比,来自伊朗的罗赫伯就是众多石材商人中的一个,据他介绍,像他这样在水头做石材生意的伊朗人有十几个。
与罗赫伯在水头经营石材生意不同,同样来自伊朗的穆斯塔法则在泉州的石狮驻扎,从事服装采购。
“我希望作品能传递出真善美,让人感受到正能量。” 在邱双炯身上,传达给身边人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王经民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15岁便开始跟随父亲,石雕大师、影雕创始人王清标学习石雕刻技艺
有人认为南音晦涩难懂,已经脱离时代,必须结合歌舞进行表演,而蔡雅艺始终认为南音并不过时,很有力量。
林秀清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从小开始跟着姐姐学金苍绣,已有30多年的“绣龄”。
1994年师从南派木偶艺术大师李伯芬老师,2000年进入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专攻旦、生、净、丑各行当表演
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文化深远厚重。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数度交融、层层积淀,形成并发展了闽南文化。从唐朝的中国对外贸易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到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1300多年来,闽南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并在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不断走向兼容并蓄。
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于闽南地区、大陆其它部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区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是全世界闽南人的共同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泉州各界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8月24日-30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波斯语部携手中华网,共赴泉州探寻当地的海丝印记与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