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走进守艺2.0时代——我们再出发”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2017-10-29 18:57:12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2017年10月29日,“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此次“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将先后走进海南、贵州,走访那些浸染着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锦绣工艺,领略当地独有的风土民情。

发布会上,中华网内容运营部总监穆晓航,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创建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杨洁,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教授王越平,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参与了“走进守艺2.0时代——我们再出发”主题沙龙讨论,为“传统手艺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

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

王晓星:一寸缂丝一寸金

在沙龙上,王晓星向观众们介绍了缂丝这项手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此也说‘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南通缂丝属缂丝中最古老的“本缂丝”流派,王晓星和其父亲王玉祥近几十年,一直将复原“本缂丝”工艺作为他们的首要工作。

对于他和父亲所坚持复原与传承的本缂丝技艺,他也将之与人们惯常印象中的缂丝进行了比较,并解释了“本缂丝”中“本”的含义:“缂丝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每个朝代的缂丝都不一样。我们为什么做的是本缂丝?它代表中国唐宋时期原本的风貌,本来缂丝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本缂丝。”

在王晓星看来,科技是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要让更多人了解,让更多人接受这个东西,还需要好多人用机器、电脑把这些更生动地演示出来,让更多人直观了解它。不一定所有人都会做,最起码所有人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这需要高科技来体现。”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

曾丽:让传承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条

对于传统手艺的呈现和传承方式,曾丽表示这也是一个困扰了她很久的问题。她认为以简单的博物馆方式进行展示还远远不够,但是具体什么方式更适合传统手艺的延续,各领域都还在摸索当中。

以苗绣为例,据曾丽观察,在三、四十年前,苗绣还是苗族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的社会习俗中,一个绣娘的手艺决定了她在族群当中的地位。后来由于手工艺品定价十分低廉,现在价值上千元的绣品在当时只能卖两块钱,缺乏经济效益的苗绣被生活所淘汰。而现在,随着商业的兴起与非遗的保护,这门手艺又逐渐被重新拾起。这期间的过程,十分值得人们深思。

怎么样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传承得更好?让传承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条,这是曾丽对于传承的理解。当然,产业链条不能完全寄托于一个手艺人,“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各自站好位,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

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

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