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杨阳:传承传统工艺需要两条腿走路

2017-11-17 17:56:50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对杨阳教授的采访过去几日了,一直不知该如何下笔写这篇采访稿,原因并不是因为所谈所讲过于学术导致外行的我们听不懂,相反,正是庆幸自己听懂了,但能否将其所谈所讲消化吸收,再提炼成文、呈之于众,我心里没谱。

这种感觉恰恰和我们此次对话中所谈及的各种状态颇有类似,其中不乏传统手工艺学科的建设缘起,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问题,还包括当下文创产品的衍生思路等等,其中,都暗含着一系列探索、发现、理解、创新的过程,或者可以直白点说,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2017年10月1日,杨阳教授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上分享个人见解

2017年10月1日,杨阳教授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上分享个人见解

摸索中前行前行中进步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依附在农耕文化上的大量民族、民俗文化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正因如此,业内人士曾一度将抢救“非遗”的紧迫性比喻成是和时间、城市化、全球化速度赛跑。

“不管是从意识上还是行动上,我们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应都不算早。”在杨阳看来,如果说把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内非遗保护工作开端的话,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则全面燃起了国内民众对非遗的热情之火。“现象本身很值得我们反思,但不管怎样,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慢慢在扩大,从国家层面上,也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11年颁布实施了《非遗法》,只是在这份纲领性文件的背后,具体到执行细节和贯彻落实方法,一路上也是困难颇多,一直处于摸索着前行的状态。”

2017年夏,在河北廊坊考察传统手工织毯。

2017年夏,杨阳在河北廊坊考察传统手工织毯。

因为所教专业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工作中也常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非遗保护的推进工作,杨阳对其中遇到的困难感触颇深。“从官方层面来说,最大的难题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只能依靠各层级文化干部从头学起;民间层面虽然从较早开始就有一批学者,包括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或从艺术创作角度、或从教学科研角度来推动这项工作,但过程中坎坷重重。”

究其缘由,杨阳觉得这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解放以后,西方教育似乎占据了我们的教育主线,从上至下对民间文化的态度都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加上特殊时期对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研究所造成的影响,这些都大大阻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实际上,杨阳的父亲杨先让先生便是其中“早期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中的一个重要成员。1981年以后,杨先让受当时美院院长江丰之命协助组建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1984年又将该系改建为民间美术系,还曾于1986年至1989年,出入黄河流域十四次,潜心考察民间艺术,将二十余万字的记录整理出版成《黄河十四走》,开出了一条抢救民间艺术的新路。

2017年夏,杨阳在江西考察夏布生产现状

2017年夏,杨阳在江西考察夏布生产现状

“父亲本身是学油画的,之前是在美院的版画系教学,所以起初组建年连系(年画、连环画系)的时候,他也是摸不着方向的,但在之后的几次出国访问里,他发现恰恰是这些最传统的东西才是国外最希望了解的中国文化,随着了解的深入,老人家在民间艺术上投入的精力和感情也越来越多,在他们那批老学者的带领下,民间美术系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如今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专家、学者,比如韩书力、吕胜中、乔晓光、宋学伟……可以说是当下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中坚力量。”

以中坚力量的专业研究打底,加之政府越来越大的扶持力度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的增加,不管是在学科建设上,还是保护与传承上,杨阳都觉得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具体到方式方法,还是前面说的,都在摸索。大方向是好的,不能说哪条路绝对正确,哪条路绝对错误。我们在教学过程里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一个双赢模式。”

两条腿走路稳步最重要

因为工作关系,杨阳认识了很多民间手工艺人,也接手过很多关于民间艺术的培训课程,最常被这些艺人们问及的问题就是,培训之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点在杨阳看来,可以算是当前民间艺术以及非遗传承之路上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涉及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市场、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关系的平衡法则。

2017年11月,杨阳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扎染培训班授课。

2017年11月,杨阳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扎染培训班授课。

“过去中央美院也会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但是身份是教学者,请过来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通过学习、吸收民间艺术里的精髓,之后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当中。当下的培训我们也要坚持这样一种思路,从学校的角度讲是在尊重、吸收、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互动教学,从民间艺人的角度讲,是来学校开拓眼界,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而扩大自己的创作思路。”摸索实践下来,杨阳觉得,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而对于艺术与市场如何平衡上的迷茫,杨阳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历史的车轮注定滚滚前行,所以我们必须允许传统为适应当下而有所变化,如何适应,我觉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为生存、为市场,借助机工也好、批量化生产也好;另一条腿,用市场化得来的资本去精雕细琢这项技艺最本真的、有感情附加值的面目。”

在杨阳的理解里,这两条腿实际上都在向传承迈进,第一条虽然更加活态、更加偏于市场,但是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创衍生品为例,追踪溯源都能找到工艺原本的影子。第二条则更加直接,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授徒传艺,将工艺最本真的面目传承下去。

“就好比人走路,两条腿相辅相成才能走好,不能着急,着急会摔跟头。”对于市面上的文创衍生品,杨阳说自己一直在观察、研究,有做的很好的,但也有不少既无工艺美又乏实用性,“所以,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紧迫的,但它又是急不得的。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领悟传统工艺中的精髓,之后再将其融入进当下所需。在这上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10月,杨阳参加清华大学"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2017年10月,杨阳参加清华大学"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遇到着急冒进的学生,杨阳常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仃老先生设计制作《哪吒闹海》的例子鞭策学生和提醒自己,“数不清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哦……这个画面借鉴了红绸舞,这个是民间年画,那个是敦煌壁画,这块又是戏曲脸谱和戏曲的结合……得花多少时间研究、消化才做出来的啊,所以说,经典都是这么来的!”(采/杨红军 文/段颖)

人物介绍: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授课:《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专题》《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国版画史》课程。发表《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中国乡土艺术》、《黄河十四走--19世纪80年代民间艺术考察》等诸多论文、论著、作品及科研成果。

其中,《黄河十四走》是一本以画家的文化考察笔记为线索的整个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美术)图集,是作者杨先让和杨阳在20世纪80年代14次率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结果。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