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传统绣花鞋制作非遗传承人——王冠琴 摄/杨红军)
一.史海钩沉亘古流长
见到北京市传统绣花鞋制作非遗传承人王冠琴,是在其位于海淀区少年宫的工作室里。那天的天儿可真是冷、北风呼啸、呜呜的,我们采编一行人围着少年宫兜兜转转了好几里地,都未能寻得所在。最后还是王老师迎了出来、将我们领了去。
第一眼看到她,不太相信这是位已年逾78岁的老太太,只见她一袭深紫色绣花样儿唐装,庄正娴雅、耳聪目明、腰板挺直,抖落着一身的精气神儿。进了门,她就给我们张罗着沏上了一壶九曲红梅,低语道:”这是我学生从杭州给寄过来的茶,正好也该是喝喝红茶的时候了。”一室的茶香氤氲而开,衬着满室陈列的绣品、鞋样,赶情是穿花度柳而去、古意盎然。跟随着她,我们游走在历朝各代、各式各样的绣花鞋中:哪里是秦代的凤头履、汉朝的钩鞋,何处又是唐代的如意鞋、卷云履、清朝的花盆底、马蹄底,以及彝族的钩履、鲜族的双色鞋等等…王老师莫不如数家珍、更是亲历亲为。
是的,以上种种鞋样,无不是王老师30多年来,挖掘各种典籍、史著,自行考据、制作而来。就拿因其而声名显赫的秦代“风头履”来说,王冠琴最早是在《中华古今注》上看到对此鞋的记载。中国乃礼仪之邦,历朝各代的服制都由皇家制定,但相对于服装、饰物而言,对鞋的记载却很少。而在秦代、秦始皇,其服制上明确记载了:“秦始皇令三妃九嫔靸蹲着风头履”。而从中国鞋履的流变制式来看,唐代以前称之为履,自唐代以后因为海内外商贸往来的沟通交流与影响,遂开始改称为鞋。因而,此一笔堪称中国史书上最早关于“履”(鞋)的记载,于汪洋史海中跳脱于王冠琴眼前,自此她念念不忘于斯、自个细细开始琢磨,“它究竟是啥样的啊?但显存也没个实物样品啊!典籍上也就此寥寥数笔,并无更多的制式、形态、花样、纹理的记载…”既然本无样本依据,王冠琴便开始自己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秦代风头履”研发制作过程。“一提到这风头履吧,我首先想到的那风头应该是个立体结构的、断然不会是个平面化的图案。再者,参照皇家制式、五色彩线,它的基调、底色必定也是华丽的。”说到此,王老师颇有些揶揄,回顾自个年轻时候的想法、干劲也无不觉得可爱。“其实到现在,我也不能说我的研究方式方法就是对的,只能算是我自个探索的一条路径吧。”
(一抹抹丝线落到鞋帮上,绽放出鲜花朵朵 摄/杨红军)
最早还是在2003年,王冠琴凭借自个的设想和对古籍的钩沉,以及自己常年浸淫于传统绣花鞋制作的经验,她复原制作了第一双“秦代风头履”,初时是完全没有信心的、也不知道自个的东西对不对,生怕拿出去显于人前贻笑大方。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冠琴听闻国内的古物收藏家钟耐天对历朝各代的鞋制很有研究,便拿着自个做的“风头履”予之请教。未料钟耐天见后大惊,径直翻找出一块石刻,从时间断代上来看,其间对鞋刻画的图样正是与王冠琴制作的“风头履”如出一则。自此王冠琴对其的研究方法,制作依据便更加有了信心和底气。当然,至今也无法论说王冠琴制作的“风头履”就是秦代的正统、完全复原,“但既无文物、古籍留存印证,当下除我而外亦无他人复原此物,而我做出来了,当下所提到的‘秦代风头履’也就是它了。”王冠琴说到于此,哈哈大笑起来,犹如一介孩童突见新玩意的惊喜,更像是一个陈年老人对其毕生辛苦研究而得映射、佐证的欣慰。而后,王冠琴的“秦代风头履”又历经了多次摸索和改良,如今可见其存世的五个版本,更有“正头履”、“回头履”的区分。及至2008年、一双风头履在拍卖市场上以8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同类作品的高峰,不可谓不是得到了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王冠琴还原出来的“十果鞋” 摄/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