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砖雕大师:每一颗荔枝雕刻要一天(图)

2016-10-25 11:30:39    广州日报  参与评论()人

何世良的砖雕作品,雕一颗荔枝要花一天的时间。

何世良及其作品。

岭南建筑是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建筑工匠则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灵魂人物。今年,广东省住建部门在全省开展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认定,从熟练掌握岭南传统建筑八大技艺,即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嵌瓷、壁画、彩画中一门或多门技艺的工匠中,评选10人,为首届传统建筑名匠。而分别作为“砖雕”以及“灰塑”的技艺大师,广州的何世良和邵成村就成功入选。昨日,记者近距离采访了两位大师,了解到这些顽强地让岭南建筑技艺“活下去”的工匠们的心情和故事。

文/广州日报记者赖伟行 通讯员穗建

图/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

痴迷雕刻艺术 师傅“赶都赶不走”

明清时期,广州砖雕已在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并形成了独特风格。后来,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砖雕装饰渐渐式微。不过,近二三十年来,广州砖雕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而来自广州番禺沙湾镇的何世良则是推动这一复兴的关键人物。

何世良工作室潜藏在番禺沙湾一处僻静的工场内。一块块砖头在匠人们的手里,随着刻刀起起落落和叮叮当当地敲打,一颗颗岭南佳果荔枝、一个个生动人物形象,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青砖比陶瓷和玻璃都要脆弱,容易碎,光是收集就要花上不少心机。”46岁的何世良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他收集的青砖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旧砖。而他的这段砖雕情缘,可以追溯到他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

那年,他还没到15岁。广府宗祠留耕堂修复工程开始时,上初中的他一放学便跑去看师傅们雕琢,有时候也去看镇上的画家画画。“因为喜欢,所以那时候那些师傅赶都赶不走我。”何世良说,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带来的执着,所以当他得知广州有师傅招木雕学徒时,便决定前往。师傅的父亲曾是广州木雕厂的总设计师。何世良除了学习雕刻外,还偷偷学他的设计图纸。白天学雕刻,晚上他就照着图纸,学画设计稿,有时学到深夜一两点。“当时的行规不允许这样。但被发现后,老先生非但没有责怪我,还开始教我如何设计雕刻图纸,我在那时候打下了画图设计的基础。”何世良说,感恩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砖雕如练武 要进入“忘我状态”

1995年,宝墨园开建,一开始砖雕的活由外地工匠做,但只做了个开头,园方就觉得不像是岭南的效果。正好何世良那时在园里参与木雕工程,他们就叫他试一试,这一试,效果还不错,于是就正式让他承担巨型砖雕影壁《吐艳和鸣壁》了,而这也成为他的砖雕代表作。

砖雕是在质地细密的青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一门工艺,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何世良说,砖雕按地域不同而分为多个流派,较出名的有徽雕。广州砖雕刀工细腻,素有“挂线砖雕”之称。“使用的材料和别的地方不一样,都是为建筑用砖。此外讲究‘细’,用繁复的线条勾勒出画面,整体富有层次感,地方风物例如岭南荔枝、红棉这类精细植物可以表现得很好。”

“你别看那只是一串荔枝,这却是点睛之笔。这个时候,一颗荔枝就要雕刻一天。”何世良对记者说,砖雕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讲究“忘我状态”,既要激情,也要细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逐步重新重视传统文化,开始修复庙宇祠堂,对古建筑装饰有了需求,砖雕这门古老的工艺,有了发展的机会,而“老砖雕”也成为他的老师。

“迷上砖雕,经常到处去找老房子,学习古建筑上的砖雕。”何世良告诉记者,他还买了一部相机,在四处走访古建筑时,将有特色的砖雕拍下来,带回家慢慢琢磨。

“最初学习砖雕的时候,广东省内都没有师傅可以教,只能自己琢磨。”何世良回忆道,除了老用坏工具外,尚未掌握要领的他,还常把砖雕崩坏。“建筑砖很脆,一用力就容易崩。而且砖里面有空洞、有暗裂纹,经常雕刻到快完工时才发现裂了,又要重新来过。”

对于砖雕的未来,这位已经创作过长达50米的作品、刚刚为广州粤剧博物馆打造了大戏台的工艺大师倒有一份从容。“我已经带出了100多个砖雕的徒弟,我对这项技术有信心。”他话锋一转,“我更担心建筑类的木雕艺术,现在已经处在半失传的状态。我想对年轻人说,其实雕刻这门艺术真不难。只要用心、不怕累,半年就能基本掌握,99%的人都能学会。”

砖雕

顾名思义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广东传统民居上,经常可以见到砖雕作品,或独立存在,或与彩绘、灰塑、陶塑等装饰一处,相互争辉。手法有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内容有花卉、人物和动物等。风格朴实华美,秀丽生动,显示出岭南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