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唐朝诗坛,一场空前的好雨(2)

2016-11-25 16:33:1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有的雨是凄迷的,如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还有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皆是烟雨迷蒙,余味无穷。

李商隐也善于写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用潮湿阴沉的景色衬托相思女子的愁绪难解。《夜雨寄北》是作者滞留巴蜀时写给老婆王氏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暴雨导致秋天的池塘都涨满了。或许,我对你的思念也像这秋池一般地涨满了吧。作者并不明说自己的思念,只是写景,让妻子和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领会。若说李商隐是含蓄,可诗的第四句又重复了一次,仿佛是怕读者忘记了,所以又再强调。这在惜字如金、力避重复的绝句中属于非常罕见的写法,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从此“巴山夜雨”成为一个经典的意象。

唐末的温庭筠、韦庄作为早期的词人,为五代、宋词中的“雨”奠定了基调。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忧郁哀愁的一路。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谒金门》:“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这是清新可喜的另一路。

风、雨作为两种文学意象,经过从先秦到六朝的诗人们的不断发掘,在唐代终于走向成熟,其各方面的美学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五代和两宋的诗词中,虽仍然不断有关于风、雨的好句出现,但是其美学造诣,却基本上没有突破唐代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