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建昌古城复兴 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

2016-12-02 16:03:22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文化旅游已成为多地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今年7月,建昌县政府与辽宁天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建昌古城”项目签约。如今,基础设施建设已在施工当中,项目预计分3次摘牌,3至5年内完工交付运营。

据规划,建昌古城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1.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4亿元人民币。整体规划为“一城、两宅、三轴、四带”,以建昌古城文化为核心主题,打造文化古城、高端住宅、风情商街、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宜商、宜游、宜居的多功能全景生活城。在复兴古城文化的同时,特别注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补充精准扶贫内涵的新思路,可谓“软硬结合”。

葫芦岛市市长王力威和建昌县委书记闫庆礼、县长王洪升与建昌古城项目相关负责人讨论建昌古城项目规划内容

守住建昌人文之魂

文化是城市之魂。要守住城市之魂,少不了对其文脉的正本清源。近几十年来,建昌及其周边陆续发现大量古人类聚落遗迹、古城遗址及珍贵文物,无不向世人揭示当地厚重的历史积淀。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建昌县境便有先民建筑城郭,千年来,塞外与中原的交汇碰撞,为这里留下了独特底蕴的文化痕迹。东汉末年,曹操大败乌桓、安定北疆的白狼山之战,据考证就发生在建昌境内。边塞传奇中赫赫有名的白狼城,正坐落于旁。从汉魏至南北朝的《汉书·地理志》《魏书·地形志》及《水经注·地理志》,到唐宋的《三国典略》《资治通鉴》,再到清代的《承德府志》,都从不同角度记载了该地昔日的繁华。

今天的建昌县,作为辽西走廊上的重要生态县,其境内旅游资源形成“五星连珠、三阳开泰、十大胜景”格局,加之星罗棋布的300余处文物点、65处古墓葬、8处古城址,以及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如此丰沛的自然人文资源,带来了发展文化旅游、全域旅游的广阔前景。建昌古城项目的落户,为这张蓝图锦上添花,为当地整合优势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了新的契机。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建昌古城项目将深入挖掘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并完善文化旅游景点设施和文化生活服务配套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当地群众对人文、居住环境的高品质需求,显著促进该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因其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旅游开发与生态发展的妥善均衡,更可能为整个环渤海地区以文化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自信引领新路径

建昌古城项目能够快速推进,与当地政府近年来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视息息相关。

为切实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精神,建昌县充分利用地处京津冀生态协同圈、联结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紧抓新经济形势与国人对旅游休闲需求增大的契机,主动引入先进文化旅游运营模式与优质文化旅游产业,与社会力量共同探索集生态、健康、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模式,力求走出一条以文化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昌县“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遗址观光旅游,要深层次开发历史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建昌古城项目敲定、启动的前前后后,各级领导、项目有关负责人多次深入调研,目的之一就是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确保古城项目能够唤起人们对昨日荣光的记忆,以标志性的城市品牌与文化符号彰显文化自信。

10月13日,葫芦岛市市长王力威在视察建昌古城工程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白狼山、龙潭大峡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加强旅游环境的管理。要科学规划,将建昌县的旅游资源与全市的海滨、古城、长城等优秀旅游资源串起来,形成旅游网络。要抓好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引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参与,真正将旅游业做强做优。

建昌县委书记闫庆礼一直重视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提出“文化是智慧的符号,更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建昌县长王洪升认为,“以文化境”“以文化人”是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建昌县各相关部门在积极落实中央与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精神的过程中,也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作为重要抓手。

非遗脱贫大有可为

葫芦岛市市长王力威一行在视察时,对建昌古城规划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给予了高度肯定。

据了解,为保证项目科学实施与可持续发展,几年前,辽河民俗文化研究小组成立,由辽宁天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任秘书长。该小组对辽河一带特别是建昌县民俗、非遗进行了详实研究。

根据研究报告,建昌所在的葫芦岛市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7个省级非遗项目及23个市级非遗项目,确定了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25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建昌大鼓、建昌鼓乐、建昌灯会及建昌皮影等为代表的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建昌县的大力支持。建昌大鼓是流行于当地民间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以唢呐、笛子、笙箫等配合演奏的建昌鼓乐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当地民间礼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建昌灯会是以“撒灯”祈福、灯会秧歌为主要内容的过年民俗活动,不仅有辽西农村庙会的热闹,还通过独特的“灯官审案”形式发挥调解纠纷、反映民情的作用;而源于河北的建昌皮影戏,则是结合本地方言发展起来的特色板腔体皮影艺术,百年间积累了百余部曲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当前,非遗传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等因素制约着其保护工作的开展。鉴于此,广泛调动社会与市场力量参与其中,对非遗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渐成新的方向。建昌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在确保遗产良性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挖掘其经济价值潜能,争取将非遗实业打造成为建昌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大众创业的新渠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扶贫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实施文化惠民扶贫,既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内容。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补短板的规划。会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迈向共同富裕。

如著名非遗保护专家田青所说,非遗保护为人民,非遗脱贫大有可为,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衔接,将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建昌古城项目能否成为利用社会力量推动非遗传承、发挥文化扶贫特殊功能的优秀案例,将为当地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未来,令人期待。(马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