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为一名中国文博工作者,您在翻译此书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张建新:与所译内容产生共鸣是翻译的乐趣和值得称道之处。翻译的过程,是译者挤进书中所述场景并理解其中含义的过程。本书翻译自然是重温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过程。当然,作为文博工作者,除了心情时常沉重,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做好当今中国的文博工作,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更希望此书对读者了解中国文物流失过程,从而珍惜热爱中国文化和文物。可以说,那是翻译本书的动力和初衷。
中国流失文物主要在欧美与日本
读+:中国近百年流失海外的文物大约达到了多少件?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国宝有哪些?
张建新:目前存在几种不同说法,有人说160万件,也有人说超过1000万件。总之,近百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破坏。当然,包括本书涉及在内的许多中国流失文物都值得人们关注、了解、思考和反思。
读+:它们流失海外主要有哪些原因?
张建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文化遗产屡遭外来入侵者疯狂掠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前半叶,国内外缺少文物保护理念和法规,对战争期间抢夺“金银财宝”的行为听之任之;同时,一个残酷事实是,在高额利益驱使下,国内一些人内外勾结,将大量中国文物走私出境。
读+:这些流失的中国文物主要分布于哪些国家?其中哪个国家收藏最多?
张建新:这也正是本书内容所解答的问题,中信出版社还特别印制了“藏宝图”,对读者了解相关情况颇有帮助。显然,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家是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
读+: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现在大多收藏于知名博物馆,还是散落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
张建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机构、专家开展了一些调查。有专家认为:欧美一些国家的中国文物以博物馆收藏为主;在日本,除了博物馆大量收藏中国文物外,在私人手中藏而不露的中国文物也数量众多。
不赞成高价回购非法流失文物
读+:中国流失文物如今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依旧炙手可热,原因是什么?
张建新:文物市场价格基本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文物在全球拍卖市场不断攀升的原因有很多,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涉及国民的爱国热情、投资方式、甚至资本炒作等。
读+:很多文博专家反对国家用高价回购这些流失文物,您如何看待文物回购?
张建新:有专家把流失文物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正常贸易等途径出境的文物,如中国外销瓷;另一种是通过掠夺、盗窃、盗掘、走私等非法途径离开原属国的文物,如圆明园流失文物。社会公众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一直积极支持文物回流,欢迎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回购上述第一种文物的正常市场行为应当受到保护;然而,高价回购上述第二种确属非法流失的文物,既不符合国内外相关公约、法规精神,也误导、伤害了流失文物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不应受到鼓励。
读+:我们国家在文物追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现在面临的困难又有哪些?
张建新:文物追索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机构活动,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制定、修订;二是依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与19个国家签署了保护文化遗产双边协议;三是通过政府间合作、诉讼、协商、民间捐赠等方式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目前文物追索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国内外相关法规不健全,涵盖范围有限,比如,国际相关公约对1970年之前非法流失的文物基本上是“既往不咎”;更令人汗颜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文物流失国缺乏历史上、甚至是近年来文物非法流失的法律证据。
读+:面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人说这是外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疯狂掠夺,也有人说这在某种意义上让中国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存,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建新:庆幸许多中国流失文物妥善保留至今可以理解,那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但是,因此改变、美化当初中国流失文物被掠夺、盗窃、盗掘、走私出境的性质,则有悖于历史事实,令人遗憾,令人不齿。
亚瑟·赛克勒大厅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别展室。大厅正面的巨幅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出自广胜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