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赵尔宓院士病逝 遗愿:与妻子骨灰一同洒向大地

2016-12-27 11:16:35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他是电影《叛国者》中,归国科学家牛玉生的原型。他是蛮声中外的动物学家,“蛇中熊猫”——莽山烙铁头蛇以他的名字命名。

12月26日,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发文称,著名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宓因患多种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当日,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从赵尔宓院士的忘年交——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珂处获悉,赵先生看淡生死,五年前,已经立下了遗嘱。

在蒋珂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关于《我的后事处理意见书上》,赵先生表示:在我死后,丧事从简。不送花圈,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立碑、不建墓,一切繁文缛节全免!火化及骨灰处理之后,再发讣告。

他表示,死后要和妻子的骨灰混合后,与大地融合在一起(洒掉或树葬),不留任何痕迹。自己原本来自自然,死后也要无拘无束地回归自然。

人物记

胆小

却与蛇打了半辈子交道

赵尔宓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941年进入树德中学学习。在这里,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他的生物老师,从而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树德高中部毕业后,赵尔宓毅然选择了当年并不热门的四川大学(原华西医大)生物系。由于成绩优异,家人和同学曾劝他转系学医。而此时他遇见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他的导师刘承钊,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的精彩授课让赵尔宓再次燃烧起对生物的热情,放弃了转系。大学毕业后,赵老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教,1954年被调回成都。

别看赵老与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其实他特胆小。赵尔宓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只要到外采集标本就棍不离身,且全副武装不让皮肤有一点裸露。

而在多年的研究中,一种巨型毒蛇曾以赵尔宓命名,这让他颇为骄傲。这种在湖南莽山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属名以赵尔宓的名字命名,为“Zhaoermia”,它分泌的毒被叫做“zhaoermitoxin”。

1990年,该新蛇种莽山烙铁头公布于世。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莽山烙铁头蛇的数量仅为500条左右,在“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急需拯救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中,莽山烙铁头蛇位居第10位,因此人们称它为“蛇中熊猫”,曾经在黑市上卖到了近百万的高价。赵尔宓也曾经笑称这蛇的名气比他大多了。

严谨

年过古稀还在野外科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晓茂,是赵老的同事兼学生,她称呼赵尔宓为“先生”。她说先生治学非常严谨。有一次,曾晓茂把一篇耗时半年,写了两三万字的论文交给先生,几天后先生叫她到办公室,一摞厚厚的打印纸上,几乎每一排文字的后面都是一个“钩”的符号。

“这个钩,不是代表你的论文很完美,这是我做的记号而已。”先生的一席话让曾晓茂后背发凉,她说到现在那些“钩”还刻在她的脑子里,足足有两三百个。接下来先生一 一为她做点评,即使是一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会被指出来,而且,先生不允许曾晓茂做笔记,所有讲的内容全部靠脑子记。

“从早上到中午,我的脑子一直在高强度的记录,丝毫不敢开半点小差。”曾晓茂说:“当时觉得先生挺不近人情的,但后来想想这是先生为我们好,他要求我们对自己研究的领域要了如指掌。”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由赵尔宓编写的全英文教材《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国外研究两爬类学生的必修教材,足以见先生在学术界的权威。

据说,赵尔宓对男生的要求格外严格,但他也允许学生挑战他的“权威”,有时候学生与他的学术观点发生分歧,两人甚至可以相互对吼一阵,事情过了之后再各自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杨军是赵尔宓的学生,他说赵老一直有个心愿,要超过恩师刘承钊野外科考的年纪——70岁。赵尔宓确实做到了,即使在晚年的时候,他一年也要两次去北方和南方某地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有时候还会亲自去捉蛇。

2008年,赵老已是79岁高龄,他还带着学生去新疆采集标本。杨军说,一路上,赵老师相当兴奋,经常是一次坐车就好几百公里,他也不觉得累,不停地给学生们车上授课。他还“不近人情”地不准学生们在车上打盹儿睡觉,理由是“路上的观察很重要。如果睡着了,就会错过经过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怎么能做好标本的采集和研究?”

相关新闻

著名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中科院赵尔宓院士因病逝世

浪漫

喜欢诗词,钟爱邓丽君

每天清晨6点过,赵尔宓起床,照例是做一套“自创”的保健操。早饭前,他会看1个小时的书和资料。白天,他除了见一些访客和学生,基本上都是伏案工作。为了少受外界干扰,赵尔宓跟访客的交谈从不闲聊,说完事情他会直截了当地“赶人走”:“你还有其他事情吗?没事你就可以走了。”对赵尔宓而言,能多些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比什么都重要。

赵老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曾经特别迷恋邓丽君,上世纪80年代去台湾的时候买了很多邓丽君的磁带,至今还珍藏在他书柜里。后来有机会再去台湾,这位虔诚的歌迷还专程去邓丽君的墓前凭吊。

赵尔宓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他对待科研一样,穿着有讲究,在吃的方面很挑,味道、环境和服务都不能差。前些年,赵尔宓带研究生,每周要召集大家开会交流。老人家会后,必然要请学生们吃饭,这当中也藏着私心。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家里对他的饮食有限制,只有出来和学生在一起,就可以“无法无天”了。杨军说:“每次吃饭点菜,赵老师都说随便让我们点,但是我们一点,他不喜欢的就说这道菜哪里哪里不好,要是他喜欢的,自然就说好了。他最爱点甜烧白,家里几乎不让吃,出来吃饭就当过瘾了。”

“父亲很喜欢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骨子里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我们都经常说道,他应该去学文学而不是生物学。”赵小苓说,“他经常出差还把野外科考的事情给孙子辈写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我还请人把他写的故事翻译成英语,拿到孩子的校刊上发表。”

在女婿薛晓武的印象里,岳父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我多早就剪了光头,老爷子看到我就喊薛光头。”说起岳父对自己的称呼,薛晓武不禁摸摸了自己的头。

用情

悄悄离开去陪老伴了

去年春节摔伤后,赵尔宓入院治疗,由于身体差,他暂别了工作,但凡有学生去看他,他问的最多的还是科研。医院里,他十分怀念过世的老伴,感叹“让她在那边的世界等太久了”。

老伴叫涂茂浰,就读于华西大学药学系,晚赵尔宓一届。两人因为同是树德中学校友而互相爱慕,1953年结婚,1955年大女儿诞生,1956年底一对双胞胎女儿出世。涂茂浰从华西大学的助教到教授,对中草药的研究颇有建树。而赵尔宓多年在外奔波,照顾女儿的重担几乎都落在涂茂浰身上。

2006年初,老伴逝世。同年底,他个人独著《中国蛇类》上、下卷正式出版,在书的首页画有一幅“勿忘我”植物,用中英文写着:“作者谨以此书献给已故爱妻涂茂浰教授。”老伴逝世一周年,他深情地精选了她各个时期的照片,设计编排印制了画册,题名《永远想念你》。画册中收录了妻子多年来的照片,以及他陪着妻子在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在画册的最后一部分,赵尔宓选取了同妻子金婚时候的合照作为开头,照片中赵尔宓搂着妻子,两人精神矍铄,面带微笑,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早在2011年,赵尔宓就写了遗嘱,除了要求丧事从简外,还有一个心愿,把他和老伴的骨灰放在一起,洒向大地。天堂里能和心爱的人团聚,他一定是幸福地离开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综合川报观察

人物小档

赵尔宓,1930年生,四川成都人,满族,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尔宓院士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主编、合编的专著《中国蛇类图谱》、《中国动物志》、《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等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爬行动物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与美国学者Kraig Adler合作编著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全面系统论述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第一部专著,被国际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Ilya Darevsky、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ake评为“里程碑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