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王亚蓉: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大国工匠”(2)

2016-12-28 16:42:37      参与评论()人

师从沈从文,通才硕学、国士无双

王亚蓉之所以选择历史考古、文物修复和服饰领域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还要归因于年轻时的一次机缘。

上世纪60年代,她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成后,在一家玩具公司担任美工,以设计玩偶为主。她每天泡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查阅各种设计资料,寻找设计灵感。

20世纪70年代的图书馆,读者寥寥无几。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那段时间里,王亚蓉经常遇见一位长者,这位长者与王亚蓉邻席而坐,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杨纤如教授。因为总在图书馆里看见这位年轻人,杨教授有一天主动问起王亚蓉,为啥总来图书馆查资料。王亚蓉如实以告,杨教授很高兴,便向她推荐他的一位老朋友,说这位老朋友可以向王亚蓉提供相关的形象设计资料。

就这样,一次偶然的交谈,让王亚蓉结识了沈从文,成为他的学生和助手,也从此改变了她人生努力的方向。

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时名《古代服饰图录》),需要人手帮他绘图。

“我从为沈先生做插图开始,走上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复的道路。”王亚蓉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历经磨难,最终面世,印制得非常精美。这部专著,考证了自殷商至清代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文化,是一部旷世之作。

“当时我们还制做了200本豪华版,封面由锦缎做成。当年,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沈先生极大帮助。后来,总理不幸去世,沈先生一度伤心之极。”王亚蓉说,为了纪念周总理,沈从文将豪华版的第一本赠送给了邓颖超女士。“外交部后来也买走了几十本豪华版,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第一个被送对象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二个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第三个是胡耀邦访问日本时,赠送给日本天皇。”

王亚蓉说,沈先生著作此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服饰史,还指明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从中随便抽出一个词条,都可以做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或者开展相关研究。”

在沈从文身边工作,王亚蓉对这位学者前辈勤奋钻研的态度、睿智豁达的胸襟、底蕴深厚的学识、超乎常人的毅力深有感触。

“沈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坚苦卓绝的努力,在文坛闯出了自己的天地。”王亚蓉说,“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历史文物研究者,他是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沈从文1988年病逝时,王亚蓉和王㐨先生守在他的床前,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时,多么大的困难都可以藐视。静下心来,不耐烦任何事,认真踏实、目标明确、努力勤奋地做好研究工作,才会有所作为,也才能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生才会更有意义!”王亚蓉说,“这是我从沈先生身上所看到的,并努力将之践行于我一生的工作中,我常常要求我的学生也这样做。”

王亚蓉每说及此,都充满了对沈从文先生的拳拳敬意和深深怀念。已年逾古稀的王亚蓉,在业界同行和她的学生看来,不仅仅是通才硕学、逊志时敏的大师,也是一个国士无双、昂霄耸壑的匠人。

她是“大国工匠”、民族服饰文化的传人

王亚蓉,这位76岁的矍铄老人,一旦投入到工作当中,就精血诚聚、心无旁骛,完全不像一个古稀老者。但其实,她的心脏血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放进了6个支架;她还做过膀胱癌手术;她的十指关节也已全部变形,大拇指更不能弯曲,每到阴雨连绵之日,十指关节都疼痛难忍。然而这些,并未影响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