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泉所持家谱中记载的贵八公,究竟是徐达4个儿子中哪一个的后代?遗憾的是,家谱中并未对此详细记载。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因太子朱标不幸早薨,洪武三十一年,其嫡子朱允炆即帝位,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三年后攻破应天,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在此期间,作为建文帝手下的文武部将,徐达其中一位孙子贵八公和他的两个兄弟开始了漫长的逃难。
中华民国十八年,贵八公十五世孙重修家谱,其所撰《徐氏四修宗谱序》中有记载:“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徐永德说,家族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贵八公兄弟三人从南京一路向东,途经苏州阊门、昆山,最后到达如东。来到如东后,兄弟三人分别散落在滨山(现如东县掘港镇)、丰利及栟茶。如今,徐氏成为如东的一个大姓,其中属栟茶一带最为密集。
清朝顺治年间首修家谱
至今已是第六次修订
徐永德说,自从贵八公这一支定居如东后,子孙经过几代奋斗终建成一定基业,开始着手准备修订家谱。清朝顺治八年,时任扬州府文官的徐俐奉贵八公为先祖,在徐家首修家谱。中华民国十八年,贵八公的数十名后人聚集起来四修家谱,并交由如皋新明后印社承刊,目前原本收藏于如东县档案馆。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前往该馆,看到了这本经过80余年历史洗练的家谱。尽管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整体保存情况尚完好,封面上遒劲有力的“徐氏家乘”清晰可见。
这本以毛笔字手写的家谱,为贵八公十五世孙徐承绶主修编及采访,收录了《如皋苴镇徐氏宗谱序》《四修家乘序》《徐氏续谱原序》《重修徐氏家谱原序》《重修徐氏宗谱序》《观音祠记》等。此外,还包含了族训、族戒、族约等内容。
“以前不少人家里都保存有家谱,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被烧毁了很多。当时徐永泉家庭成分被划成贫农,又是搞教育出身,留了本还算完整的。”上世纪5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徐永德从同氏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家谱,“如痴如狂”地开始了对自己本家的研究。有趣的是,徐永德有个与他同名的堂哥,足足比他大了23岁,也曾试图重修徐氏家谱,并从四处搜集了一些零散的家谱残件进行整合,但最终未能完成这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16年前,徐永德从教师岗位退休,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年逾六旬的他,开始着手重修家谱的准备工作。为了获得充分的资金,徐永德通过介绍前往江南一家毛纺厂打工。与此同时,在老板的善意支持下,从2002年开始,徐永德利用工作之便前往甘肃、安徽等地档案馆搜集资料,并登记同氏相关信息。这项堪称浩大的工作,他直到离开该工厂还未完成,6年来他攒下了30万元钱,他带上这些积蓄继续踏上旅程。
“最辛苦的倒不是舟车劳顿,顶风冒雨是赶路途中经常的事情,但要调查清楚同氏祖辈的来龙去脉,往往很艰难。”徐永德掰着手指头数道,要加进世表,必须要问清他父亲、祖父乃至曾祖父是哪一支传人,其名字、生辰(月、日、时)及职业等。很多时候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信息往往已不可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间,经他的努力新录入的人数已达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