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在紫禁城,他用最好的年华倾听时间流逝(6/8)

保存图片 2016-04-14 09:11:3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紫禁城,他用最好的年华倾听时间流逝
上一张下一张
4月7日,亓昊楠在阅读学习前辈留下的书。
图集详情:

今年55岁的“网红”王津师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一件待修的钟表运来,需要先拍照记录、制定修复方案,经过拆解、清洗、补配、组装、调试,直至运转正常,才能进仓库保存。

王师傅有个“80后”的徒弟亓昊楠,和师傅学习手艺十年了。与其他文物修缮不同,钟表修复这门手艺最为独特地方在于,“表得能动、能转,这才叫修好了”,王津说。徒弟亓昊楠告诉记者,干活儿最麻烦的就是碰上软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装上就是不走。这就得拆了重新检查,有时候一个小毛病能琢磨上几天。王师傅和亓昊楠曾去荷兰国家音乐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进行过实地交流。亓昊楠说:“相对于国外的钟表修复而言,我们的长处是十分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实践经验,而国外更依赖于机器的修复;而国外有专门的钟表修缮学校,进行系统教学,我们目前还基本没有相关的专业。”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师傅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如果可以的话,我也会尽量帮新来的年轻人联系海外学习的机会。故宫钟表馆藏过千,修缮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完成,即使有朝一日全修完了,定期的维护和保养都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