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作品《太阳神》,胡昌民创作于一九七九年,首创人物雕刻与镂空雕技法相结合。
上海近代观赏型牙雕《桃花源记》局部
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胡昌民先生与其新著《上海象牙雕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鱼景镂空雕》
《十八罗汉斗大鹏》
上海牙雕:突围于“濒危”与“非遗”之间
胡昌民用古猛犸象牙与加拿大碧玉雕刻组合而成的作品
■薛伟平
对于钟爱牙雕艺术并以其为一生事业追求的胡昌民先生来说,1989年无疑是一个重大关口。
这一年,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协商大会上,为拯救非洲大象,该公约缔约国通过了“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在国际贸易中流通销售”的联合协定,具体内容为自1990年起,杜绝象牙原料的国际进出口。中国,也是该公约缔约国之一。
这意味着,包括上海牙雕行业在内,凡是需要运用象牙的中国所有行业,即将面临“无米之饮”,生产没了原料,销售没了产品,行业没了依托,随时可能坍塌。
然而,就在五年前的1984年,上海牙雕以其“细花雕功”在全国牙雕工艺品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事实上,经七代人的努力,上海牙雕已形成细花、人物、仿古三大类地方特色品牌,在国内外雕艺舞台崭露头角,被公认为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大象的濒危引发了行业的濒危。对于胡昌民来说,同样面临着个人职业的“濒危”。这一年,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业大学(UBC)接受他来校学习西方造型艺术的第二年,正当他想通过留学“把中国传统的牙雕艺术与西方现代雕刻艺术相结合”之际,乍闻“噩耗”,顿觉前途迷茫。
造化弄人。也正是缘于上述遭际,引发了胡昌民的“个人突围”以及对象牙雕刻行业的一系列思考,从而写下了旨在保护传承这一特殊技艺的《上海象牙雕刻》。
民族瑰宝文化传承载体
中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近代考古发现,山东大汶口、河姆渡、良诸文化遗址等地都出土了古代象牙制品。
在上海,考古同样发现了象牙制品。在青浦县重固镇西侧的一座福泉山古墓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残长二十五点四厘米,刻有兽面纹的象牙雕刻,属于距今约五千二百至四千二百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在同属良渚文化的周边遗址中,还出土了象板、象笏等象牙雕刻品。
然而,作为一种以观赏性为主的高端工艺品,象牙雕刻在上海虽有悠久历史,但其本土化发展仅仅发生在近两百年间。客观而论,上海本地并不产大象,原来也缺乏牙雕人才,却在短短两百年间,经数代艺人艰难努力,终使象牙雕刻这一特种产业在本埠落地生根、缓慢发展,专业人才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产业规模甚至演化成曾经的全国牙雕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胡昌民对此分析说,综观上海牙雕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内在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象牙雕刻本身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宝贵的经济价值。鉴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作为东南沿海各种文化集散交流的重要城市,以及产、经、销各方面的人才济济,这些基本因素,使得这一特种手工艺产业在上海具备了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于昂贵,象牙雕刻制品过去多被皇宫权贵和少数富豪拥有,流传于民间极少。上海历来不产象牙,完全依赖域外进口,原料极其匮乏。因此,这一品类手工业的发展相当缓慢。直到距今近两百年前,自苏州来沪的木雕艺人王守安,由红木家具改行做象牙雕刻,才开始了上海本埠民间从事牙雕的个体制作业。自此,这方面的手工艺人才逐步在上海凝聚起来。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第二代七位上海牙雕艺人师承王守安,逐步形成上海牙雕最早的基本技术队伍,以后又由这批弟子分别带徒传艺,开枝散叶,开始了快速的横向扩展。同时,各自立门户的牙雕作坊或店铺,都有各自独门绝活,专攻拿手的长项。这时的象牙品种,已由原来大同小异的小件实用工艺品,发展成立体的人物圆雕、多层次的山景圆雕和仿古摆件。此时,象牙被雕刻成丰富多样的品类销往内地和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门户被迫打开。商业的兴起带动了包括牙雕在内的手工艺产业,象牙雕刻个体作坊纷纷兴起。彼时在制作品类上,基本是烟枪、图章、鼻烟壶、胭脂盒、手杖柄和花鸟笼、筷、麻将牌等,以及文房用品和一些小型实用品、附属装饰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是我国牙雕艺术逐步走上全盛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象牙雕刻开始大规模从宫廷转入民间,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中国多个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以各自独有的特色争奇斗艳。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上海牙雕业早年的兴盛时期,制品技艺开始成熟,并跻身全国同业京、粤、沪三大牙雕产地之列。上海牙雕艺人利用每年关帝诞辰日和盂兰盛会的时间段聚集两次,洽谈生意加强产销联系。1920年,牙雕艺人在蓬莱区张家弄55号集资建造永凝堂“象牙公所”,这是上海最早的牙雕同行业组织。这一时期上海的牙雕技艺已趋成熟,普通品种的筷、烟嘴、图章等工艺加工精致,抛光磨亮精光细滑,工艺品质被称为“道地”的上海货而被市场青睐,曾出现一批牙雕艺术珍品,如《鹊盒》《裁剪刀》《松鼠葡萄盘》《四季花卉笔筒》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3月,雕刻手工艺人响应国家发出的生产自救号召,成立上海蓬莱区梅家弄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与在沪玉雕艺人成立的蓬莱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上海玉石雕刻厂。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将上海各路牙雕艺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举措,为上海象牙雕刻之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国有化的手工业改造,使艺人们工作环境条件有了改善。经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造,用电锯代替手锯,用电动机传动的铣刀代替敲棒凿子,用手枪电钻代替手摇扶钻,牙雕出坯初步进入半机械化,很大程度上使世代相传的老旧操作模式产生了革命性进步,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经上海象牙雕刻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努力,初步形成上海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品类地方特色品种的基本框架。
1980年代,是上海牙雕的又一兴盛期。上海牙雕生产部门先后从日本、瑞士、西德、比利时、韩国等国引进象牙软轴机、多头放样机等先进设备。现代工业技术的辅助,使得传统的小手工业如虎添翼,牙雕生产质量得到史无前例的显著提高。牙雕品类中以前技艺上的难点和死角,由于有了优越机械设备做帮手,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变样。到1980年代中期,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类品种的花色花样已增加到六百十三种。
胡昌民总结说,1960年代细花造型以静态为主,1970年代则注重静态、动态相结合,到了1980年代又以动态为主,作品特别强调意境和美的形式感。特别由于上海象牙细花雕刻刀功干净利落,工艺精巧细腻,把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海派”牙雕的地方风格特点。因此,上海细花作为特色品牌名震中华,盛誉远播海外。
精湛技艺堪叹巧夺天工
牙雕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名旦”(象牙、玉器、景泰蓝、雕漆)之首。囿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上海牙雕三大特色品牌中的细花技艺。
细花工艺,集“圆雕、透雕、浮雕”于一体,尤以镂空雕特别技法雕制出丰富层次的膛内景物,空灵透剔、精致细巧、景外有景、物中寓情,使内景与外景从内容到形式浑然一体,素有“鬼斧神工”之美誉。
如,蚌景透雕(俗称:螺丝壳里做道场)颇具特色,主体蚌壳,口半开,或直立,或横卧,壳内重峦叠嶂,丛林小道交叉,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山中樵夫、农舍隐现其间,真是别有洞天。《牙雕蚌景——花果山水帘洞》表现孙悟空从天宫回花果山情景;欢跃的群猴,飘扬的旗幢,衬托出凝目而视的孙大圣,人景的动和静对比,雕景精致的刻画和平滑光洁的蚌壳相互衬映,产生了特别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既反映了这一牙雕细花艺术品类在表现形式上的升华,同时也是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标志。
胡昌民先生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中可见艺人的构思之奇、应变之强,可谓巧夺天工。
1930年代,“鱼景镂空雕”的前身,即其原来的造型“搁臂”(写毛笔字时搁在臂下之用),是由两个半块合成一条胖头、肥身、翘尾的鲤鱼,鱼身外表分别浅雕鳞片纹,鱼的内侧,相对各开一个膛子,镂刻一些人物山水风景。
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一件双面开膛的牙雕“鱼景”被艺人冯立锦的侄子冯业炎不当心两面雕穿,情急之下重新设计和修改,干脆把穿破的洞眼归纳在鳞纹框饰内,受花篮篮身镂空雕的启发,借鉴到这鱼的造型上,“将错就错”地在其余鱼鳞框饰中打洞,将每片鳞纹镂空。经这一改,产生了挖膛透雕的新设计。于是,新的难题出现了,镂空开膛后的内膛景物层次如何处理?为了弥补这一点,根据鱼鳞框饰,透过细小的口子,运用“手扶钻”、“长臂刀”,发挥“钻、镂、雕、凿、扦、括”的特别功夫,深入镂框,精雕细凿内膛,镂制鱼腹内二边膛子相互联属的整体内景。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上海象牙镂空雕的原始雏形。
“镂空雕”的意外发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为其新颖独特感到震惊。但因当时制作工具简陋,凑刀方法受到限制,工艺技巧尚处于幼稚、拙朴状态,且有粗陋毛糙之感。然而,因这一特别的艺术新形式有其诱人的魅力: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营造出纵深透彻的景致,所以这一奇特的牙雕形式,在形成和发展之初,便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高度关注。以后在长期探索中,日臻完善,并逐步演变成了上海牙雕细花地方品牌的一大经典特色。
胡昌民介绍,从工艺手法上说,上海象牙细花雕刻是镂空雕、蚌景雕、横山子、盆景花篮、微雕细刻、扇面拉花等地方特色雕刻的综合性总称;从表现形式上说,是运用象牙材料,施以特殊技巧,以不同线条、块面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立体或平面造型艺术形式。因此,象牙细花雕刻既具象地表现特定形态生长关系,也不拘泥原形比例,在表现合理性的同时,夸张其个性特征,省略小的琐碎细节,强调内在精神。它以写实兼夸张的物象搭配、线面穿插,求得局部与整体、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在象牙雕刻中,哪怕是没有立体形态的云、水、光、气、往往都是运用流畅的线来表达的。当充分运用线面刻画来塑造山水人景、飞禽走兽、花卉草虫时,将这种线面刻画的奥妙与神奇、潜能和力量都最大限度地加以充分发挥,使之成为象牙细花雕刻造型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和表现特征。
牙雕细花的地方特色形成过程,真实反映了民间艺人继承传统、勇于突破的精神。比如,蚌景雕由花篮和小板子透雕演变而来,是受高尔夫牙球启发;牙雕龙船则是受果核雕影响,它的形制后来也越做越大,等等。
回望上海牙雕的地方特色逐步演绎成型过程,胡昌民对其风格特点和进步标志归纳为几个方面:首先,取材广泛性。汲取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真实虚幻的美人、美事、美景,作为创作题材。其次,体裁多样性。圆雕,人景组雕,牙木结合,观赏性摆件,挂件,掌上把玩,装饰日用品,不一而足。其三,造型独特性。既可远观,也耐人近赏而细细揣摩。其四,技法高超性。刻画精到、细致、灵巧、剔透的雕刻,超越人们想象的极限。其五,格局神奇性。雕景有小中见大、近中见远、以一当十、似真非真、假中传神的艺术效果。其六,技巧灵活性。竭尽刻、镂、雕、凿、括、掏、透、拼之能事,集各特艺功夫于一景。
艺贵专精,追求极致。着眼于文化传承,胡昌民说,上海牙雕细花地方特色的形成,透过其表象看实质,其之所以能均衡发展、全面开花,贵在其中一项关键的表现技巧已在演绎中成型。譬如,细花牙雕以线面的组织与变化为主轴,注重线面刻画,用以表现不同的物象特征。这种最大限度地运用、发挥“线面组合”的方法,是这一特种雕刻的核心技巧,这其实也是上海牙雕细花形成特色、走向成功的一项关键工艺技巧。研究和提高上海牙雕细花的艺术特色和技巧特征,其“线面组合”方法就是关键的切入口。
“濒危”“非遗”探寻路在何方
1990年起,根据国际“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在国际贸易中流通销售”的联合协定,中国全面停止自古以来的传统牙雕工艺,停止进口象牙原料和象牙制品在境内的生产和出口。
相应举措实施后,上海牙雕生产因进口原料和出口销售中断,不得不对原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长江刻字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等本地牙雕行业仅存的近三百名牙雕技艺人员,在保存技艺、人员疏散的原则下,保留近二十名技艺骨干继续从事牙雕研究及保存性工作,其余人员全部转产或改行。
此时正在加拿大深造的胡昌民同样面临窘境。迷茫之际,当地的雕塑家学会主席Ms.AnneBauer对他说:“你有那么好的功底,可以重新整合艺术方向。加拿大造型艺术人才稀缺,而玉石蕴藏非常丰富,你为什么不把玉石雕刻作为新的主攻目标呢?”学校的雕塑系主任更是直截了当对他说:“对艺术家来说,学位并不重要。你的基础很扎实,你掌握的特种雕刻技艺是西方艺术学院无能为力的,加拿大的玉石雕刻、猛犸古象牙雕刻正需要开发,你可以直入这一特种领域。”
由此,胡昌民开始了他重新创业的“突围”之路。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努力,目前,他运用加拿大出土的古象牙和碧玉雕刻的北美风格作品,以本土野生动物作为主题内容,所表现的熊类、鹰类和鱼类,敦实浑厚,张弛有度,从内容到形式,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神韵,符合东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作品已跻身高端艺术品收藏之列,用于各种大型庆典和永久展示。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女士为之赞叹,昌民先生的雕刻艺术,“给加拿大华人社会挣足了面子,是加拿大华人的骄傲”。
然而,素怀报国之心的胡昌民却发现,中国象牙雕刻虽于2006年被我国政府首批列入国家级非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但仍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最近几年他回国时得知,曾为中国牙雕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批老一辈牙雕名家已相继离世,曾经是中坚技艺骨干的中年人现也年过花甲,更令人感慨的是,当年一大批年轻有为、身怀绝技的牙雕高手,转行的转行,退休的退休,当年一度风靡全国、富有鲜明地方风格特色的上海象牙雕刻已然萎靡不振。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从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并加强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管理,在2004年5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启用“象牙制品收藏证”制度,有限制性地允许使用缔结“公约”前合法进口的“库存象牙”,暂时缓解了牙雕技艺面临的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承人的局面。
2007年,在联合国野生动物会议上,中国又被获准在严格条件约束下,以交易伙伴的身份,从四个非洲南部国家进口象牙。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对象牙制品的制作和销售实行“许可证”制度,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合理利用有限的库存象牙资源,在中国境内实行象牙原料定点加工、象牙制品定点销售。全国共开放三十六个指定单位,可合法从事象牙原料的加工和研究活动;一百三十六个指定商业渠道,可合法经营中国境内的象牙制品销售活动。上海有三家象牙生产企业,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始了新一轮的牙雕创作与生产。
之后,上海老凤祥集团旗下的上海玉牙雕生产部门由工艺美术大师周百均领衔成立大师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研究中心旗下由陆君玖教授带领的牙雕大师研究班,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由工艺美术大师梁端玉领衔成立的大师工作室等,分别专攻牙雕技艺的抢救整理,通过开办大师工作室、大师训练班,培养新生代专业接班人,以弘扬这一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
但是,上海牙雕以往多使用进口象牙,尤其是非洲象牙,现在禁止象牙原料进口,意味着上海牙雕的生存失去了根本。虽然目前尚有一些库存象牙,但数量十分有限,并且也是越用越少。当象牙完全用尽,来源枯竭之时,上海牙雕绝技就将无法传承,哪怕有再好的工艺大师,也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珍贵绝技断层”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传统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胡昌民建言:
首先,组织牙雕专业人员,仿制“细花、人件、仿古”上海三大品类各具特色的牙雕精品,作为历史见证和印记,为后人留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示范珍品。
其次,组织牙雕大师、工艺师、理论专家与作家合作,一是收集、整理有关地方象牙雕刻文史资料;二是总结有成就、有建树的牙雕艺人的创作方法、特殊技艺、雕刻心得;三是引导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设立项目,专题研究,填补和完善生产第一线长期以来在学术论文方面的缺陷,完整系统地保存图文并茂的牙雕相关史料和教材,包括文字、照片、录像等。
其三,相关部门、团体、个人、工艺美术学术机构、工艺美术院校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责任也有义务发声代言,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就中国象牙雕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呼吁全社会、全世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则在国际层面,针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与保护人类非遗文化之间取得平衡,争取给予传统牙雕合理公正的定位。
其四,争取国家立法对传统工艺美术,尤其对象牙雕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临当今非常特殊时期的境遇,研究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的保护政策。
其五,通过牙雕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研究院校,培养和保留一批研究和传承牙雕艺术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力量。
胡昌民说,传承上海牙雕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用其一招一式摹仿几件品牌样品,作花瓶似的陈列,而是需要传承一种难能可贵的专业精神和行业精神。上海牙雕走向当代辉煌的成功经验中,具有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结合本民族优秀雕刻传统,追求卓越,开拓创新,勇于赶超国内外领先水平,勇于挑战极限的创造精神,这才是我们需要传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