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千年历史龙湖古寨“孝、义、忠、信”之尊师重教

保存图片 2016-08-10 11:08:51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千年历史龙湖古寨“孝、义、忠、信”之尊师重教
上一张下一张
吴福昌带领大家参加龙湖古寨
图集详情:

潮汕地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历代名人辈出,尤其是位于韩江西面的龙湖古寨,自古有南尊韩北敬陈之美誉,明朝初期,南门就建韩文公祠,纪念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北门建了陈尧佐廟(陈尧佐:北宋(公元988年)進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二公来潮为官,兴学育才,成了潮人祟文重教的百世宗师,寨内书院书斋特别多,因此成为潮州考中进士、举人最多的地区。


“尊师重教”“公费助学”

据考查,龙湖古寨一共出了上百位进士、举人,明清鼎盛时期一共有72个姓氏,由于族谱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掉了,很多人已经查不到了,目前可以查到的进士、举人只有60多位。广东地区距离京城太远,上京赶考光路程也要走几个月,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一定的资金支撑,绝对不可能实现,所以能出上百位进士举人对于这里已经是一个天大的数字。

龙湖古寨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民间盛行,古代学生进京赶考要受到各方面的共同资助才得以实现,一个是家庭自有、一个是书院支持、另一个是宗族资助。龙湖书院有700多亩的学田,这些学田的租金一部分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进京考取功名。宗族(宗祠)里面有很多公田,公田每年的租金收回来之后除了祭祀祖先以外,大部分都作为学者进城赶考的路费。

吴福昌自豪的说,古代龙湖古寨在道德教育上做得非常好,如哪一家的子弟中举人、中进士,这不单是一家人的好事,而且是全寨的大喜事。即如这里的吊灯笼,既有着跟其他地区相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蕴涵着与众不同地方独特的意义:其一,吊灯笼是祈望财丁兴旺;其二是族望.即每个家族历代有科举出身或入仕,将其身份或官职题写在大灯笼上,弘扬先祖美德,光耀家风;其三,吊灯笼是古寨一千多年来团结和睦的象征.由于龙湖古寨是多姓氏居住地,明清鼎盛时期多达72个姓,至今尚存21个姓,无论宗族大小,大家都真诚以待,和睦相处,每当有哪族的子弟科举题名,全寨灯笼便不约而同地点亮,为其庆贺。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发奋图强,也是一种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

进士第“四点金”格局:内外有分、男女有别

龙湖古寨有一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府第——进士第。据吴福昌介绍,该府邸的主人公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刘子兴,后来做了广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广西省的省长。在民国十二年的时候,这栋府第进行了重新修建,占地总面积是1642平方米,融合了潮汕地区建筑装饰的三大工艺:屋脊嵌瓷、窗台壁画、贝灰雕塑。这也是潮汕府第建筑中特别少见的二门制,一进大门是进士第,二进大门为方伯第。

方伯第印证了大户人家内外有分、男女有别的说法,第一进是住雇佣的男家丁,起到保卫的作用。第二进、第三进是潮汕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四点金”格局,在古代是小姐们(大家闺秀)居住的区域。正印证了中国古代大家闺秀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法则。小姐们(大家闺秀)只能在这个院子里活动,平时不能出去。等到出嫁的年龄时,会有媒人介绍女婿上门,他们从东面进来到会客厅,这些小姐们就会通过挂在门上的竹帘来偷窥未来夫君的长相。为何称做“四点金”,在小姐的闺阁旁边有四个角是四间阁仔,阁仔连接过厅,这四个阁仔就是小姐们平时聊天、做手工、喝茶休闲的场所。古代的小姐又被称为“千金”,四个阁仔有四个“千金”,所以叫做“四点金”。

小姐闺阁的后面是第四进,是丫鬟的居住地,第五进是浮坛,为主人会见客人的场所,也是男丁的住所,大厝东西两边各有通道,佣人平常走路只能走西面的通道,不能到东面来,东面只能走家人和贵宾,这就叫“内外有分”。即“外”指的是丫鬟、家丁,外人只能走西面通道;“内”指的是家人和贵宾,要走东面,家人可以走东面,贵宾也是从东面直接走到会客厅。

会客厅与生活区的分布合理、科学,会客到天亮都不会影响主人的休息。方伯第在民国时期进行了重建,并且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建筑装饰不但做得精美,而且每一幅图案都有典故,有一副画上是一只白头翁蹲在牡丹花上面,牡丹象征富贵,那么这幅画的寓意就是白头富贵,意指夫妻能够白头富贵。另一幅画上有一只白鹭和一束莲花,那只白鹭的嘴巴里叼了一只蝌蚪,这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寓意是“一路连科”,即“金榜题名”的意思。比如还有的画中只有一只鹭鸟和一束莲花,那么它的寓意就变成了“一路清廉”,就是警示大家当好官才能流芳百世,这些典故对后人都有教育意义。

探花第:潮州唯一的探花姚宏中之府

对现代人来说,龙湖古寨是是一个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地方,探花第、太公祠也是其中之一。潮州府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上,只出过一位探花,便是龙湖人,他是宋朝嘉定七年的探花姚宏中,探花第便是为他而建。在龙湖古寨这些古建筑物就能够了解到宋、明、清等各个朝代民风和为人,宋朝人为人谦和、低调,从不张扬,宋朝的门楼比较矮小,只是到了明清,门楼才开始变高。宋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楣不直接压在两条门柱上面,而是会留有一块砖的空间,这里的寓意是:告诫后人为人处世千万要留有余地。因为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都是为人处事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