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阁
(北京京剧院演员,梅葆玖唯一男旦弟子)
师父告诉我,“我的祖父是梅巧玲,父亲是梅兰芳,我是梅葆玖,你是男旦的第四代传人,如果男旦艺术传承不好,我对不起我爸爸。”
师父并没有多么严厉地批评鞭策,他会告诉我应该承担传承男旦艺术的历史责任。师父平时教育我要提高文化素养,要淡定、宽容、平和,有学者的气质才能把梅派发扬光大。
我一年有300多天陪在师父身边,深知他传承京剧的历史责任感之深。在住院的前一天,他还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办讲座,传播京剧艺术,他讲,让我来做示范。
田慧
(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梅葆玖弟子)
第一次和梅老师演出是中专的时候,后来有一年夏天我在莲花路学校演出《贵妃醉酒》,当时老师就觉得我条件不错,但老师说,“你还年轻,不拜师没关系,我可以教你。”之后,老师又带我演了一场《御碑亭》,大家都和梅老师开玩笑,“这哪儿来的孩子,怎么和你这么像。”老师就微微一笑,说确实挺像的。
2008年,学校排了青春版《大唐贵妃》,梅老师花了很多心血指点我。在那天的首演时,梅老师正式收我为徒,我正式磕头拜师。那一年我才20岁,是他当时最年轻的徒弟。
翁思再
(戏剧评论家、《大唐贵妃》编剧)
我和梅先生已经相识30年。从1980年代开始就采访他。有几年我在北京做驻站记者,当时和很多京剧票友一起票戏,和梅先生每个礼拜都会玩一次,于是我们从工作关系变成了戏友。后来他就让我写京剧剧本,这些年也一起做了一些项目。
我这几年一直在和他一起做演讲,主要关于去欧美推广梅派的黑胶唱片。他认为唱片才能还原声乐的真相,所以听梅派不应该听CD,而是听唱片,他希望这个变成一个文化项目,让梅派走向世界。梅先生的思想一直是很前卫的,其实这就是梅葆玖,也是梅派艺术。
郭小男
(戏剧导演,《大唐贵妃》导演)
葆玖先生逝世前一个月,我们几乎隔天就要对接《大唐贵妃》的复排。因为这个戏已经时隔十几年时间了,梅先生希望今年能够重新创作,以适应今天的观众。他有非常多想法。
今天,我们只能和他说,“您放心,我们会按照您的遗愿排练《大唐贵妃》,怀念两代梅派艺术家,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奉献。”我想梅派艺术不会亡,只会更加光大,因为它已经成为中国京剧的一种象征。
当时梅先生来上海创作此剧,今天在北京京剧院复排,也是京沪两地人对梅派艺术的一次共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