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宋体字分两类。一类是传统刻本大多沿用的宋体字,如《四明丛书》。另一类是新铅印本所用的宋体字,如1938年版《鲁迅全集》。
明代中期形成的宋体字不仅使用于中国书籍,同样通行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日本、韩国至今将这种字体称为“明朝体”,对这种字体的来源也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不过这些国家所受影响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朝鲜王朝书籍在明代时主要受北京的内府本影响,二者形成地域上的小交流圈。入清以后,因为一段时期内朝鲜官方文化上依然怀恋明王朝,故在官方制作的金属活字本中开始使用“明朝体”。
日本则通过唐船贸易与中国江南与福建地方交流较多,大量中国宋体字刻本书籍在晚明以后经长崎进入扶桑本岛,并被翻刻,因此日本汉籍印本中宋体字比朝鲜半岛出现更早。
越南汉籍中出现的宋体字则多是受清代中晚期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刻本影响而来,同时期越南的一些喃文刻本字体,也明显受到了宋体字的影响。比如越南阮朝后期喃文刻本《观音》,其字体也是模仿宋体字,可见宋体字对越南书籍影响之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巴黎印刷的法文本《中国图识》。其首页书名和正文中插注的汉字书名《大学》《中庸》《论语》以及书后所附中国朝代表中的汉字注释均为宋体字,可见宋体字的影响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