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纪念张恨水逝世50周年 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在黎川举办

2017-08-18 21:14:36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8月17日,“黎明山川·梦忆心远”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活动在江西省黎川县开幕。此次活动由中共黎川县委、黎川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华网、腾讯、阅文集团、“中华新民艺·时尚生活周”组委会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中欧茶文化协会等协办。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文学周期间,为了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声音”的倡议,特意举办了“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活动。以“张恨水文学影响和影视创作”为核心主题,邀请张恨水研究会学者、汉学家、文学编辑、作家、评论家等探讨张恨水文学的历史地位,确立黎川县与张恨水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张恨水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李大为

李大为

寇振海

寇振海

邀请影视艺术家、编剧、制作人等分享张恨水作品的影视创作经历并挖掘其作品在当下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中共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

中共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

黎川县委书记聂仕雄

黎川县委书记聂仕雄

本次研讨会,文化部有关领导,中共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云,抚州市副市长徐国义,黎川县委书记聂仕雄,黎川县长江志坚和其他黎川县领导也到场聆听了嘉宾的精彩讲座。

张恨水女儿 张政

张恨水女儿张政

同时张恨水女儿张政及家人也到场参与活动。共同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张恨水文化”作为黎川文化的标志符号。

张恨水家人与国际嘉宾

张恨水家人与国际嘉宾

张恨水文学遗产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性

王祥夫

王祥夫

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的“张恨水与时代”论坛上,著名作家、画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祥夫发表了“回头看到爱情”的演讲。在王祥夫眼中,张恨水不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作家,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让人感觉到人间温暖的作家。

当代的爱情小说可以说已无爱情可言,更多是对性和身体的描述,回头看张恨水的爱情小说,却能看到久违的爱情。他也没有什么英雄情结,他更多的是儿女情长、人间的真情。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张恨水先生面对生活时的平民的、市井的,而不是故作高深的英雄主义的态度,张恨水先生的某些言情小说看上去平平,而实际上却堪称穿破了时空制约的经典,这就是张恨水。

黄健平

黄健平

在会议上,黎川张恨水研究学者黄健平回忆了黎川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的历史关联。上世纪初,张恨水的父亲曾在黎川工作,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张恨水与黎川便有了重要的历史关联,少年张恨水在黎川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生活。十岁时少年恨水随父母来到黎川,在一条乌篷船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通俗小说《残唐演义》,从此对通俗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张恨水在黎川接受了古代文学的启蒙教育,在私塾先生的影响下,张恨水购买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为后来通俗小说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张恨水还在黎川喜欢上了千家诗,培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爱好。黎河、廊桥、水车、山川、古道,构成了恨水先生始终牵挂的梦里江南。

汤哲声

汤哲声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张恨水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汤哲声别出心裁,从抗战小说这角度介绍了张恨水鲜为人知的创作的一面。

据汤哲声介绍,自从“九·一八”之后,张恨水就没有再写过纯粹的言情小说,一共写了30部抗战小说。他呼吁人们重视张恨水在抗战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张恨水确实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大家,但是张恨水是中国的抗战小说大家。张恨水有三千多万字,其中有八百多万字写的是抗战小说。”同时,汤哲声还高度推崇张恨水的文学地位,把他和鲁迅相提并论,称二者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双峰并举”。

燕世超

燕世超

原《华文文学》杂志主编,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燕世超将张恨水比作巴尔扎克,描绘了五光十色的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阅历丰富、观察入微。

在他看来,张恨水的作品对传统儒释道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兼收并蓄,在西风东渐风气浓厚的时代,依旧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弘扬传统的美德,又能做到与时俱进,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他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通过嫁接、融汇中西方各种描写的艺术,以中国式的戏谑、诙谐的手法,为中国通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保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方维保将张恨水放在中国文学的历史、文化的历史传统里,重新审视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

在方维保看来,张恨水的小说继承了汉民族文学的三大传统:诗词歌赋、史传与戏曲小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文学不是中国的文学传统,而西方的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新旧文化的断裂。而张恨水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带入了现代的唯一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可能不是新文学的经典,但绝对是中国民族文学的经典,更确切地说是汉民族文学的经典。”

荣挺进

荣挺进

鲁迅文化基金会学术部副部长、资深编辑、文化策划人荣挺进为我们讲解了鲁迅文字里的张恨水。鲁迅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他对于世情小说有整体历史的评判,他认为中国的言情小说有非常好的一面,关注世态炎凉、关注现实民生;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就是大团圆结局,用他的话来讲,属于“伪饰”,就是不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的现实,总在幻想中自我满足。

他反对聂绀弩对张恨水的投机的批评,认为通俗艺术依然是艺术,是可取可行的。鲁迅非常赞成采用章回体等旧形式进行创作,而且他认为,“这些旧形式的采用并非断片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

解玺璋

解玺璋

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原北京日报出社常务副总编辑解玺璋从张恨水的人格魅力进行分析,高度赞扬了张恨水的道德情操与思想境界。

二十世纪是变革图新的一个时代,是倡导新道德、新文化的时代,而张恨水坚守了忠孝节义这样传统的价值理念,而恰恰是这些东西塑造了张恨水的人格。他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民众生存状态的改变有一种期待,甚至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不认为自己身负改变现状的历史使命,更不会参与现实中的革命运动。他可以为人间的不平奋笔疾书,可以为人生的艰辛苦难抛洒同情之泪,写下一行行感情饱满的文字,但他不会与激进主义同行,总是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固守着文化传统与道德伦常。他选择做一个报人和小说家,最初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表现出与卖文为生的文人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他对现实中的种种丑陋现象的揭露、讽刺、鞭挞和批判,也折射出一个传统文人出于道义良知的精神风骨。

张恨水作品的海外翻译与国际影响

蒋好书

蒋好书

在“张恨水与国际”论坛上,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翻译处处长,“中国文化译研网”联合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蒋好书认为,文学史为我们介绍了狄更斯、大仲马、巴尔扎克、高尔基、安徒生等西方文豪,把西方文学塑造成一座崇高的高山,却将中国文学放在另外一条线上,低估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相通性。张恨水的作品描写了人性在面临时代的挑战、个性的挑战、原生家庭的矛盾等情况下的犹豫与痛苦抉择,其实恰恰描绘了中国人真实的人性。“中国的文学是可以和世界文学有更平常心的对话的。”

Yaacov Levi

Yaacov Levi

以色列翻译家李雅各(Yaacov Levi)为听众介绍了文学作品翻译时遇到的挑战。以色列的出版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不认识中国文学,要出版一本书,首先要说服他们这本书以色列人或者别人会感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翻译家个人的挑战。要读懂原文,用母语来表达原文的含义。而如果把作品翻译成非英文的语言,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叫英文版。一方面,如果不懂原文的意思,可以参考英文版。但另一方面,英文版也会造成误解。出版审稿的人不会汉语,所以他们都参考英文版,如果他们发现翻译的稿子与英文版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一定选择英文版,这就会造成翻译家和审稿人的争执。

赵晏彪

赵晏彪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赵晏彪认为自张恨水始,才有了“畅销文学”的概念。“读者是我们刊物和作家的上帝,发行量是我们作家和刊物的脸面。所以我们离不开读者,离不开脸面,现许多人办刊物,就读者认可度,有谁可以跟张恨水连载的《世界日报》相比呢?”

在他看来,张恨水的小说不仅在小市民的层面上有广泛的读者群,而且还深深打动了很多高层的读者。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宋美龄都喜欢张恨水的作品,而且还有很高国际声誉,在海外也广为流传。张恨水的小说《81岁结婚》译成英文,很多国外著名图书馆都藏有张先生诸多著作,1931年《春明外史》被美国拍成电影《银汉双星》,在国外影响巨大。以张恨水《春明外史》为代表的言情通俗小说,真正扛起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旗。至少在东南亚一带,他有着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封杀了很多年,这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对世界了解中国作家、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的重大损失。

杨四平

杨四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四平先生为观众带来了张恨水研究的海外状况。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以往海外汉学家基本把张恨水放在鸳鸯蝴蝶派的陈腐观念上,觉得张恨水的小说就等同于才子佳人的娱乐化消遣,进而影响了国人研究。

而近年来,海外对张恨水的研究有了新的动态,他们或是用文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共同解读张恨水的小说;或是将张恨水的小说与美国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对比;或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论述张恨水小说的时间、空间和性别的构成;或是从文化政策的角度探究张恨水小说的复杂现代性;或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出发,把张恨水的小说与整个中国现代的通俗小说的历史进程进行关照。“我相信张恨水的小说也在期待海外汉学家的研究,相信张恨水的小说是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会影响文学的气侯,乃至影响海外汉学研究。”

谢家顺

谢家顺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为观众详细介绍了张恨水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张恨水作品外文翻译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文本形态都是长篇,其中全译本4种,节译本8种。题材以小说为主,散文诗歌几乎没有涉猎。谢家顺说,在世界文坛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是鲁迅、老舍、沈从文、莫言,他们恰恰是外文作品译文最丰富的作家,尤其是鲁迅、老舍和莫言,他们代表了三种模式。谢家顺希望张恨水的海外传播能从中学习经验,争取早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纪念张恨水逝世50周年 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在黎川举办

张恨水文学作品的IP创作与影视改编

在“张恨水与未来”论坛上,谢家顺称赞了IP改编对文学的反哺作用。“我在学校给学生开选修课,张恨水先生影视作品涉及最多,学生也最感兴趣。通过影视传播以后,他作品的影响力更大。有些人没有看过张恨水作品,看过电视以后,反过来把观众引到原著的热潮里面,实际上有一个反馈,反过来促进了张恨水作品的传播。”

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获得者、《金粉世家》导演李大为向观众讲述了改编作品的亲身感受与心得经验。“首先是你选择了一部小说,不管它是传统小说还是当代小说,最重要的是你作为一个创作者,要抓住真正作品的精髓在哪里。精髓就是内核,为什么改编以后观众不满意、专家不满意,是根上没抓对,或者说抓偏了。”

纪念张恨水逝世50周年 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在黎川举办

强视传媒副总裁欧阳平谈到了新版《金粉世家》的改编工作,“我们有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对经典的文学名著怀有敬畏之心,不像有些人一味看重商业性,抽取比较热门的所谓商业元素,违背原本的人文精神。我们怀着匠人之心,做新版改编尽量保留原来的经典性,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这么多年沉积下来,到今天人们还能产生共鸣,这个经典是永恒的。”

美国籍女主持人、编剧、导演、演员柳素英(Elyse Ribbons)分享了她对张恨水认知程度的一个小调查。“我采访了北京、上海的文学记者,发现非常遗憾的事情,周围的年轻人都没听说过张恨水。有一些人确实听说过《金粉世家》,但是作家的名字没听过。”她对此表示遗憾,希望影视化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张恨水及其作品。况且,“张恨水的作品是民国期间抗战的小说,不敏感,不用担心拍出来审批不了,IP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认为张恨水生不逢时,“他关注的是爱,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时博爱也是他发散开来的更加重要的一个追求目标。”幸好,原本似乎已经过时了的张恨水,借由李大为导演四部作品的传播,促使人们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接触了张恨水,让张恨水通过视觉文化和传播获得了第二次新生。

据悉,除“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外,活动期间还可以在“中国新民艺-时尚生活周”看到民间工匠展示他们的绝活,倾听黎川采茶戏的曼妙旋律,更有3D戏曲秀,创意油画,小提琴演奏,中西合璧的表演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在文学周期间,阅文集团还将邀请业内资深大咖在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少年成长之地传授写作技巧,大神作家分享宝贵写作经验,在传统与网络文学的碰撞中让大家一同追寻古典文学的气息,开拓网络文学的未来。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黎川张恨水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