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谢家顺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张恨水作品的学术解读

2017-08-21 14:03:34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8月17日,“黎明山川·梦忆心远”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活动在江西省黎川县开幕。文学周期间,为了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声音”的倡议,特意举办了“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活动。以“张恨水文学影响和影视创作”为核心主题,邀请张恨水研究会学者、汉学家、文学编辑、作家、评论家等探讨张恨水文学的历史地位,确立黎川县与张恨水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张恨水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在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的“张恨水与国际”论坛上,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详细介绍了张恨水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他表示,在世界文坛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是鲁迅、老舍、沈从文、莫言,他们恰恰是外文作品译文最丰富的作家,他希望张恨水的海外传播能从中学习经验,争取早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

以下为谢家顺先生演讲实录整理:

  1. 今天,我们为何纪念张恨水?

今年是张恨水逝世50周年,以此为时间节点,根据我国版权法,张恨水作品即将进入公共领域。可以预测,张恨水作品的传播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张恨水的作品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80年了,就我本人来说,从事张恨水研究也有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常常追问一个问题,就是“张恨水从哪里来?他又将向何处去?”今天的三个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探讨与回答。

第一,众所周知,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其有着诸多误解和误读。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史料,我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有关张恨水的史料研究,其目的就是希望为后人了解张恨水提供一份准确、详实的史料,同时甄别那些坊间的张恨水作品的伪作。对此,我在已出版的《张恨水年谱》里列举了迄今为止确认的张恨水小说伪作86种。因此,只有我们拥有了大量一手的准确史料,才能去伪存真,还原张恨水作品的本来面目,展现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第二,1993年,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70卷、1800万字《张恨水全集》。对于创作3000余万字的张恨水来说,显然未能全面展现张恨水的创作成就。时代正在呼唤新的《张恨水全集》的面世。而这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

第三,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象牙塔,要接地气。此次张恨水(黎川)国际文学周举办的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但为地方的经济文化服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将张恨水的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层面。

第四,到目前为止,以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为龙头组织的张恨水专题研究会议已经召开了9次。但像今天这样的议题还是首次。对于议题二,是此前张恨水研究的短板。今天从这一短板发力,通过张恨水国际文学研讨会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必将推动张恨水的作品走向世界。

2.张恨水作品传播研究由国内走向世界的现状

2.1张恨水创作概况。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江西出生。现代著名报人、作家。被誉为“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1918年春,经郝耕仁推荐,23岁的张恨水赴芜湖《皖江日报》,正式步入报界。至1948年底离开北平《新民报》止,从事新闻工作30年,勤于笔耕,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集采、写、编于一身,被誉为“副刊圣手”、“全能报人”。

自1913年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创作文言短篇《旧新娘》和白话短篇《梅花劫》(均未发表)以来,至1963年创作《凤求凰》止,他坚持平民立场、民族气节,在近5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坚持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创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巴山夜雨》等中长篇小说120余部和大量的散文、诗词、言论等,共计三千余万字。其作品新旧交融、雅俗共赏,对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艺术表现。他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古今,吸纳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2.2张恨水小说的海外传播概况。

因为受语言的限制,张恨水作品的海外传播主要局限于华人世界,无论东南亚还是美国都是在华人世界里传播。其主要通过以下5个途径传播:第一是文本阅读。第二是中国的港台及欧美大学现代文学教育和图书馆的藏书。2015年我到美国讲学,曾特地参观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里面藏有张恨水各种版本和研究著作包括学术论文有近千种。第三就是张恨水作品的书籍出版和零售。第四是影视剧改编,主要是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第五就是小说的发表和出版。1949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小说是通过中国新闻社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发表与出版的。

2.3张恨水作品的海外译介。

张恨水作品外文翻译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到今天已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文本形态多是长篇,主要有3种类别:

第一是全译本。主要有四部:《满城风雨》《啼笑因缘》《白蛇传》《平沪通车》。

首先介绍《满城风雨》。这部小说是1931年在《北平晨报》连载,之后出版和再版。这部小说由一名叫山县初男的日本军人翻译成日文,于1939年在日本出版,并将书名改成侮辱性的《支那人的自画像》。该书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有藏。这部翻译作品到底怎样呢?译者保留了原著里面关于军阀混战的描写,但是删除了自发组织的敢死队抗击日本侵略的情节。译者后来还写了一篇序言,说张恨水是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并说他作为一个留日学生,非常熟悉日本军队的优点即武士道精神。很明显译者对张恨水是不了解的,而这本小说是作为政治宣传的产物在日本出版。不过,因为删改幅度不大,可以将其称之为全译本。

第二部是《啼笑因缘》日文版。译者饭塚郎,于昭和18年即1943年出版,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出版的。这本书被列入“中国文学丛书”,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翻译的。

第三部是《白蛇传》。1954年,张恨水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改编出中篇小说《白蛇传》,共18节,约11万字,次年1月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年即日本昭和31年7月,著名的汉学家常石茂将其改名为《白夫人之恋》翻译出版。

最后一部是《平沪通车》。这是英文版的,译名为《上海快车》,译者是威廉•莱尔,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第二是节译本。主要有8种,其中英文版5种,日文版2种。首先看英文译本,第一是1940年发表的最早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张恨水曾回忆说:“这本书在美国听说有节译本”;第二是香港刊物《译丛》部分翻译了的《啼笑因缘》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谭景辉博士的论文《张恨水的小说》,用英文节译了张恨水创作的杂谈集《水浒人物论赞》和长篇小说《巴山夜雨》;第四美国威斯康星州州立大学王晓薇在香港出版的博士论文,里面大量引用了张恨水的小说,而且翻译成英文。而日文版的两种主要是博士论文:第一个是高建平专著《张恨水的生活和创作》,引文近一万字;第二是1990年出版的日文版《樋口进先生古稀纪念•中国现代文学论集》,里面也引用了张恨水作品的部分文字。

第三是改版本译本。其代表就是《夜深沉》。《夜深沉》这部小说不是公认的张恨水的代表作,但是近些年来受学术界特别是陈子善、杨义等知名学者的推崇。在本世纪曾拍成12集电视连续剧,改成分镜头剧本,由中国传媒大学鲁津翻译成英文,并2004年出版。

2.4张恨水作品的海外研究。

海外对张恨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现代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生,研究队伍比较零散,主要是论文与专著的代表,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梳理。除了上述所列之外,还有英国、日本、埃及韩国学者,以及我国港台学者的翻译作品。最新代表性的著作有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出版的台湾辅仁大学赵孝萱的博士论文《世情小说传统的承继与转化:张恨水小说新论》,首次以全新的视角对张恨水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研究,观点新颖,影响较大。韩国学者薛熹祯的博士论文《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鲁迅和张恨水》,将两者作了比较研究,论述深刻,有独创性。选取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阵营中两位文学巨擘——鲁迅和张恨水,从文学文本出发,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了现代和传统视域下的雅俗之争,从而尝试探索解读新文学和通俗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美国的著名学者如夏志清、王德威、庄信正等,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时对张恨水的文学地位的评价。

2.5张恨水小说海外传播与研究现象分析。

语种方面,张恨水作品译本仅有英文和日文,英文版10种,日文版5种。从数量和语种范围看,张恨水的作品远远没有走向国际化。而从译本的完整性来看,节译本占据的比例非常大,这些支离破碎的节译本很显然没有办法让读者领略张恨水作品的艺术魅力。他的代表作全译本仅仅有《啼笑因缘》,从翻译的题材看主要是小说,张恨水的散文、诗歌几乎没有,所以我们说现有的译本也根本没有办法代表。

而在体裁方面,现有的译本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占大多数。像《巷战之夜》《大江东去》《满城风雨》等战争小说以及《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据民间故事改变性质的小说占第二位。《平沪通车》《春明外史》等社会小说第三位。

3.张恨水作品的海外翻译未来出路

至于未来张恨水作品的海外翻译未来如何做,我们的建议是,应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受众,有必要推出不同体裁的译作,日本的读者喜欢《剑胆琴心》《水浒新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历史题材小说;欧美喜欢像《五子登科》《银汉双星》等这样情节比较紧张刺激的都市题材小说,以及《北雁南飞》充满神秘东方色彩的、乡土文化色彩的作品;韩国读者喜欢阅读像《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等言情小说。所以,我们对外翻译和推荐张恨水作品的时候,应考虑不同读者的特点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因素。

4.张恨水小说海外传播与思考

在世界文坛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作家有鲁迅、老舍、沈从文、莫言,他们也恰恰是外文作品译文最丰富的作家,尤其是鲁迅、老舍和莫言,他们代表了3种模式。至于张恨水的作品能不能走这三种模式,这是未来需要我们探讨的。

第一是鲁迅模式:依靠政府搭台。鲁迅作品之所以能在国外训练传播,而且传播渠道和手段多样,是政府做推手,并有专门的机构进行。2017年年初国家颁布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纲要》,这从文化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保障。所以,作为张恨水研究者,如何借助国家的政策在第一种模式下将张恨水的作品推向世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二是老舍的模式,归纳起来是境外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的强力拉动。张恨水研究要与海外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通过联办、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加强互动交流。据我所知,海外一些高校有专门的专业机构可以帮助我们传播推广张恨水的作品,另外张恨水长女和孙女也都在美国,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在美国开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还是可行的,同时也希望中译网能给我们搭建平台,与海外相关机构牵线搭桥。

第三是莫言模式,触电拿奖并喜得贵人相助。莫言的作品是由一个著名翻译家翻译的,并通过他的翻译使其作品在海外一炮打响。那么,我们是否也借鉴这个模式来推广张恨水的作品呢?

此外,还有一种新型译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成立张恨水研究会,推出研究会的官方网站,以及官方网站的外文版,将张恨水作品外文版在互联网进行传播。当然张恨水作品的网络版很多,但是外文版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中译网可以做。此次会议的宣传就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很好例证,目前点击量已经有十几万,影响很大。

总而言之,对张恨水作品的传播和出版,只要顺应时代,顺势而为,积极研究,一定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