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复原、传承、创新:王晓星与他的缂丝情缘

2017-10-28 10:12:00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所谓“断纬”,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做纬线。经纬线相交,根据纹样的图案变化。通过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丝线轮廓的变化来表现图案。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南通缂丝属缂丝中最古老的“本缂丝”流派,王晓星和其父亲王玉祥近几十年,一直将复原“本缂丝”工艺作为他们的首要工作。

王晓星

王晓星

王晓星自述:

我开始接触缂丝也是在90年代初,那时候我父亲所在的单位——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改制,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成了企业单位,之后研究所就走下坡路面临倒闭。我父亲在研究所就基本上一直从事缂丝研发等的相关工作,先后复原了中国最传统的“本缂丝”工艺和缂丝中的高端工艺“引箔缂丝”。

在复原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父亲忘我地工作并且倾注了很多心血。研究所倒闭,我父亲辛苦研发的几个缂丝工艺也随之夭折,这个时刻我父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成立一家专门生产缂丝的企业,当然自己办企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其中的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那时候我们全家同心一起协助我父亲成立了自己的缂丝企业,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正式接触缂丝工艺。时光飞逝,一晃就20多年过去,我也和很多手艺人一样,把这门技艺当成了自己养家糊口的手艺。

在这20年里,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对缂丝的历史、文化、工艺演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待这项工艺的感情也越发深厚,也逐渐悟出了古人称缂丝为“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等美誉的缘由。

提到缂丝,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苏州,实际上,苏州做的是明缂丝,而本缂丝工艺才是中国最传统的技艺,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国唐宋时期原本风貌的缂丝。明、本两者之间从技法、机器、还有原材料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

王晓星

王晓星

我们目前对本缂丝工艺的坚持和推广,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哪个工艺好哪个不好,而是为了让当代人了解到中国最传统的缂丝工艺,了解到这项曾经备受推崇的中华瑰宝。

传承、发展和创新不光光是口号,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完整掌握了缂丝领域的七种缂丝品种,并且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了实际的产品当中。

2009年北京国际时装周上,一件集七种缂丝品种为一身的《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就成了当晚最大的亮点,后来这件华服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工艺的作品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现场媒体纷纷赞叹其是传统工艺和时尚的完美结合,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壮举。

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之后,我们先后开发了多种实用型的缂丝制品,把传统工艺运用到生活日用品当中,设计出符合当下时尚需求的手包、鞋子及高端床品等等。让更多的人接受缂丝,接受这一项鲜为人知的传统技艺。

复原、传承、创新:王晓星与他的缂丝情缘

10月29日,由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办,聚宝匯公益支持的“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启动仪式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作为活动嘉宾,王晓星也会现身沙龙对话环节,与现场观众分享更多有关缂丝工艺传承和再设计的观点,在此,也期待您的加入。

此次“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将先后走进海南、贵州,走访那些浸染着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锦绣工艺,领略当地独有的风土民情。在海南,除了黎族织锦,采风团队还将带您体验黎族船型房屋、黎族原始制陶工艺、黎族纹身等的别样魅力;在贵州,苗绣、皮纸制作、安顺蜡染、屯堡花灯、屯堡地戏等非遗技艺将一项项在采风队员们的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当然也少不了一大波富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诱惑着不仅是身赴当地的采风者,还有在远方关注的你我。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