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走进守艺2.0时代——我们再出发”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2017-10-29 18:57:12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2017年10月29日,“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此次“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将先后走进海南、贵州,走访那些浸染着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锦绣工艺,领略当地独有的风土民情。

发布会上,中华网内容运营部总监穆晓航,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创建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杨洁,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教授王越平,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参与了“走进守艺2.0时代——我们再出发”主题沙龙讨论,为“传统手艺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

江苏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星

王晓星:一寸缂丝一寸金

在沙龙上,王晓星向观众们介绍了缂丝这项手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此也说‘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南通缂丝属缂丝中最古老的“本缂丝”流派,王晓星和其父亲王玉祥近几十年,一直将复原“本缂丝”工艺作为他们的首要工作。

对于他和父亲所坚持复原与传承的本缂丝技艺,他也将之与人们惯常印象中的缂丝进行了比较,并解释了“本缂丝”中“本”的含义:“缂丝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每个朝代的缂丝都不一样。我们为什么做的是本缂丝?它代表中国唐宋时期原本的风貌,本来缂丝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做本缂丝。”

在王晓星看来,科技是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要让更多人了解,让更多人接受这个东西,还需要好多人用机器、电脑把这些更生动地演示出来,让更多人直观了解它。不一定所有人都会做,最起码所有人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这需要高科技来体现。”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及馆长曾丽

曾丽:让传承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条

对于传统手艺的呈现和传承方式,曾丽表示这也是一个困扰了她很久的问题。她认为以简单的博物馆方式进行展示还远远不够,但是具体什么方式更适合传统手艺的延续,各领域都还在摸索当中。

以苗绣为例,据曾丽观察,在三、四十年前,苗绣还是苗族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们的社会习俗中,一个绣娘的手艺决定了她在族群当中的地位。后来由于手工艺品定价十分低廉,现在价值上千元的绣品在当时只能卖两块钱,缺乏经济效益的苗绣被生活所淘汰。而现在,随着商业的兴起与非遗的保护,这门手艺又逐渐被重新拾起。这期间的过程,十分值得人们深思。

怎么样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传承得更好?让传承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链条,这是曾丽对于传承的理解。当然,产业链条不能完全寄托于一个手艺人,“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各自站好位,各自做自己最擅长的。”

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

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秘书长刘煊岐

刘煊岐:生活的困顿阻碍手艺的传承

刘煊岐为观众讲述了他在2014年走访过的手艺人朱师傅的故事。朱师傅14岁学艺,最多的时候有29位徒弟,忙起来师徒30人全部干活都干不完,“我们的篮子、菜篓、饭篓、捕鱼的筐,都是他编的。”

然而,辉煌不再,如今的朱师傅却面临着手艺无人可传的困境。原本和他学艺的儿子为了孩子教育,不得不去城里贷款买房,一直在打工还债,导致他的手艺无法传承,一家人也不能团聚。“现在生产生活都变了,很多人用不上这些东西了,没有人来学了。”

刘煊岐表示,“守艺中华”项目的发起,正是为了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把更多地方文化传播给大家,让更多人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改变像朱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的生活。

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创建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杨洁

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创建人、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杨洁

杨洁:如何改变少数民族手艺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现状

杨洁作为来自湘西的苗族人,“守艺中华”的采风宣传片让他深有感触,“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其实是非常惭愧的,很多人最初的时候用来糊口。苗绣有一个更伟大的使命,它在装扮自己的生活,当这种装扮生活被整个时代打破之后,很多人不再去做这件事情了。时代变了,它们需要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他提出,中国手艺和文化的复兴之所以发生在当下,而不是几十年前,是因为中国现在强盛起来了。“我们需要发出话语权,话语权最大载体就是文化,只有当你文化足够强盛的时候,你说你苗绣是最棒的,你缂丝是最棒的,才有人信。”

杨洁表示,时代已经变化了,民族文化想要在新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必须找到创新点,真正巧妙且不动声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去。“不管你定位高、中、低,你都要进入到老百姓真正整个社会的需求当中去,它才能产生价值。”

对此,杨洁试图通过将苗族文化载入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通过国际时装周等活动传播到国际舞台的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

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教授王越平

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教授王越平

王越平:传统技艺应并融入当下设计

王越平向观众诉说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我们希望传统手工艺能够真正的传承下来,另外一方面又要应用。中间这个环节是一个桥梁,如果中间断了,它们的连接就会非常欠缺。”

“我们特别需要让孩子们、让下一代年轻人有更多了解,这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感。”对此,北京服装学院在近几年举办了一个传承班,对学生进行普及性培养。

王越平表示,传承技艺并不仅是听讲座、说故事、看访谈这样简单,“我们需要更多深度的了解,学生会在实验室做它。就像蓝印花布,有这样的课程,从刻板等一步一步染出作品来。”

中华网内容运营部总监穆晓航

中华网内容运营部总监穆晓航

穆晓航:依靠媒体守护传统技艺

穆晓航从媒体角度讲述了中华老手艺在当今的传播形态下,更适合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他表示,中华网所发起的“守艺中华”项目,实际上是一个搭台人的身份,“所以,今后也希望有更多的手艺人、传承人以及关心关注这方面的各领域人士能加入到我们这个台子当中。”

浮躁的社会现状下,如何让大众注意到传统文化的价值?穆晓航表明,从媒体角度来讲,应该推动和建立一个创新的局面和规则,只有符合规则的创新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媒体应在喧嚣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并将之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此外,穆晓航还向观众澄清了“守艺中华”中“守”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个‘守护’,不想被人理解成‘防守’,或者说技艺要失传了等等,不仅是这些,更多是尽媒体的力量,引起社会更多关注,去守护我们民族的东西,能够让它发扬光大。”

沙龙现场

沙龙现场

2016年,提笔落墨间,几个素字跃然纸上,守艺中华,迈出了第一步,蹒跚,稚嫩;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7,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我们再出发!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