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蜡染守艺人伍德芬:靠手艺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2017-11-07 11:37:3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2017年11月4日,“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走进贵州,走访那些浸染着苗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手工艺,领略当地独有的风土民情。在贵州,苗绣、皮纸制作、布依族蜡染、屯堡花灯、屯堡地戏等非遗技艺将一项项的在采风队员们的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

在采风过程中,伍德芬的蜡染技艺和传承故事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伍德芬工作室

伍德芬工作室

伍德芬是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扁担乡凹子寨村有名的蜡染师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的工作室里手把手纠正一名学徒织布。一身深蓝色印有传统纹饰的布依族长裙衬得她格外温婉、知性,而与她交流过后才知道,这个没怎么读过书的布依族妇女,竟活得如此坚韧、果敢。


布依族蜡染艺人伍德芬

布依族蜡染艺人伍德芬

蜡染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年仅四五岁,伍德芬受家庭影响就开始接触蜡染。看着母亲、婆婆(奶奶)在白布上画蜡觉得有趣,便每天围在她们身边“偷师”,然后在本子上“照猫画虎”。母亲见她真心喜欢,于是耐心教导,从画最传统也最基础的“水波纹”开始,然后到各种传统、复杂的图案。绘画基础打牢之后,伍德芬找来婆婆不用的废布料,在上面搞“实操”,虽是第一次操作,却画得有模有样,得到了母亲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末,11岁的伍德芬独立将8块自己画染的棉布拼接在一起,做成了一条布依族传统半身裙,并卖出了18元。钱虽不多,却让伍德芬第一次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还可以赚钱,这个感觉太好了!”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伍德芬依旧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而正是靠着这件简单的裙装,伍德芬正式“出师”了。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田,种别的东西都不长,只长一种东西,那“这种东西”就是你人生的兴趣和方向。当天性喜静的伍德芬遇上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蜡染”,伍德芬的生命注定被点亮。

布依族蜡染

布依族蜡染

1991年,年仅13岁的伍德芬被北京一家做蜡染业务的企业选中,成了一名专门画蜡的“技术员”。“当时他们到村里招画蜡的师傅,我也去应聘,没想到被选中了。”被选中后,伍德芬只身前往北京画蜡,一直到画到1996年。这期间对伍德芬来说是最为关键的5年,她一方面将画蜡的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一方面打开眼界,暗暗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把蜡染这件小事做大、做好。

“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是一点不觉得累。当时工厂里不仅有蜡染这种传统工艺,还有手编草鞋、制作挎包等生产线,我也非常感兴趣。我记得那时候下班以后,大人们都休息了,我不愿意休息,跑去学编草鞋,后来手艺学会了,还靠这个赚到了额外的收入。”

1996年,伍德芬回乡,之后嫁人。因婆家有织布的老手艺,传了好多代,闲不住的她便又跟着婆婆学习织布。“我的想法很简单,蜡染是一门复杂的手艺,只会画蜡还不够,纺线、织布、画蜡、染布、脱蜡、洗布、晾晒等整套工序都要学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门手艺,为自己所用。”

几年之后,勤勉好学的伍德芬不仅学会了蜡染的整个流程,而且可以独立做成衣。“在过去,做一件成衣至少要一年半载的时间,非常耗功夫。但是蜡染就是这样,慢工才能出精品。我有两件特别珍惜的衣服,光是画蜡一道工序我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想,如果可以做到精致,就算慢一点也没关系,要做就把它做到最好。”

之后几年,伍德芬的名气越来越大,她便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讲课,传授经验。


布依族妇女用白色棉线织出可供蜡染的土布

布依族妇女用白色棉线织出可供蜡染的土布

农家土布亮相巴黎时装周

伍德芬的工作室是一栋两层的小楼,背靠起伏的山峦,淙淙流淌的可布河从屋后流过,性格开朗的布依族女孩三五成群地在河中嬉戏,与岸边的丛丛芦苇、只只灰鸭,组成了一幅俏丽的田园画卷。

屋内,伍德芬正将一块画好蜡的长布浸入墨黑的染缸里。在等待捞出的几十分钟里,她不时指导年轻的学徒织布、画蜡,为上门咨询的村妇耐心解答一个又一个蜡染难题。这是伍德芬的日常,简单、重复,却也最让她舒心。

2013年,伍德芬在自家创建了蜡染工作室,4年里,随着生意不断扩大,工人不断增加,伍德芬在隔壁建起了一栋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一层画蜡、染布,二层纺线、织布,屋后的可布河成了天然的洗布池……如果不是伍德芬无意中提起,恐怕谁也不知道这个仅有20多人的家庭小作坊出产的蜡染布匹已经远销欧美,甚至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山坳坳里的农家土布摇身一变成了国际顶级展会的“座上宾”。

布依族蜡染

布依族蜡染

提起创业经历,伍德芬没有吐露太多的心酸往事。“我当时觉得没什么遗憾的,不过村里人都问我‘是不是疯了’。”伍德芬说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伍德芬所说的“遗憾”,是她当年拒绝了中央美院开出的1万元月薪的执教邀请,毅然告别北京这个“大舞台”,回乡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这个决定虽然有些“疯狂”,但伍德芬却说,这不是冲动而为。

2013年,伍德芬受邀为北京的一群学生讲课,这些90后、00后们没有人认识织布机,更不知道还有蜡染这项传统技艺,这让伍德芬的心里很不好受,焦急万分。“万一这门传统技艺到他们这代失传了怎么办?”伍德芬的心中悄悄架起一座天平,一端是高等院校的再三邀请,一端是前途未卜的回乡创业,伍德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个人的力量很小,但还是希望尽力把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掌握这门技艺,爱上这门技艺。”带着这样的初衷,伍德芬义无反顾地回乡了。

对于乡亲们的质疑,伍德芬觉得也有几分道理。她解释说,“大家都觉得这种农家染布太普通了,万一做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

在外闯荡多年的伍德芬积累了不少人脉,业内对她的手艺非常认可,因此对于销路问题,她从不担心。在得知伍德芬创业后,上海一家企业的老板第一时间与伍德芬取得联系,成了她的第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此后,越来越多的熟人和陌生人与伍德芬续缘、结缘,工作室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业务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短短4年时间,工作室的年收入已经从零跃升至80万元。


画蜡

画蜡

采风手记

蜡染是一项工序繁杂的技艺,在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最为常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布依族、苗族儿女不愿守着这份艰辛熬生活,宁愿外出打工,蜡染这项传统技艺也随之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创业4年,伍德芬还依然守着那份初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周围的乡亲、朋友喜欢蜡染、学习蜡染,将这门古老的手艺继续传承。而在伍德芬的努力下,蜡染技艺在扁担山乡越来越受欢迎。据她介绍,夏季忙时,工作室订单非常多,需要请七八十名临时工来帮忙,大家都特别愿意参与进来,出一份力。

伍德芬说,这几年最开心的并不是生意上的红火,而是带着姐妹致富的成就感。“几年前,乡亲们还在质疑我,但是你看现在,周边好多村的妇女都到我这里来上班,并且发自真心地喜欢蜡染。这种心理上的、态度上的变化,最让我开心。”伍德芬说,工作室里有20多名女工,年纪最小的20出头,最大的50多岁。以前,她们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很少谈爱好、谈理想。但如今,她们每天工作轻松愉快,月收入可以达到1800元—2600元,最熟练的女工可以达到三四千元,赚钱、顾家两不误,她们的生活状态也明显转变——人活的是一种精气神,扶贫、扶志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重要得多。

如今,或许伍德芬依旧不能准确说出“传承”二字的含义,但她却用实际行动一直在诠释着“传承”之魂——把传统手艺延续下去,然后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文/王新兵

蜡染守艺人伍德芬:靠手艺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