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由中华网、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办,海航旗下普惠金融平台聚宝匯提供公益支持的“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活动走进贵州安顺,一路走访镇宁、黄果树、平坝等地,领略安顺特有的传统技艺及风土人情,而其中一站让采风团队纷纷惊叹不已,这就是被称为“明代活化石”、“山里江南”的天龙屯堡。
沈万三旧居
明代朱元璋时期,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兵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除南京迁来5600名军士及其家眷外,还将江南一带无土游民,犯罪的富户(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代财神沈万三,他人生的最后岁月就是在天龙屯堡度过的,到现在天龙屯堡还有许多沈家的后人)尽数迁入,形成了特有的“屯堡文化”
安顺地区自古流传一句民谣: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反映出当时屯田多半在交通要道两侧,充分体现了当地选址的军事意义。
从天龙屯堡古镇现在的格局和房屋结构我们也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要冲,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网,每户人家的后门相通,房屋的窗户外小内大,窗户少,采光主要集中在正面,便于防御,对外的墙上均留出了可供弓箭发射的射击孔。
天龙屯堡街景
今天走进屯堡,你会发现它既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也不同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的先辈数百年前从江南来到黔贵大山,一代代屯堡人坚守着祖先的传统,思念着回不去的江南,从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固守着600年前的故土思念,形成了今天特有的屯堡文化。
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男子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
屯堡妇女的尖头平底绣花布鞋
而屯堡人服饰的特点,更多的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已婚妇女额扎布带,类似明代妇女的“抹额”。
屯堡姑娘不仅绣鞋花,还要绣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种衣物图案。这些衣物图案多为花卉、鱼鸟之类的大自然生灵,她们把这些生灵绣得栩栩如生的同时又别具情趣。姑娘们一生绣出百余件绣品,到出嫁“报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乡亲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数量多、质量好的绣制品自然会受到众口称赞。那对姑娘们来说是最好的评价。
江南的丝绸工艺在屯堡妇女的丝绸腰带上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这条丝绸腰带是屯堡妇女最庄重,最昂贵的装饰品。
天龙学堂旧址
屯堡人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但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具备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早在1907年,天龙屯堡开始兴建“天龙学堂”,村中男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学堂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校门为石牌坊建筑,是屯堡建筑中的精品。学堂建好以后,得到多方赞赏,被称为贵州乡村小学校的经典建筑。上百年的时光里,天龙学堂走出了无数优秀的学子。陪同我们采风的当地工作人员中有一个20多岁的姑娘,她向我们介绍说,她的小学,就是在天龙学堂上的。现在的学堂,出于保护的考虑,已经不再作为学校使用,但是平时每逢重大活动或典礼,天龙屯人依然还是会在此聚集。
研究屯堡文化的专家向我们介绍说,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政策可以视为贵州云南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开发。上百年间,数百万江南地区的汉族人民迁入云贵,将当时江南汉族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入云贵地区,而且由于西南屯田制度,使得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建省,不再受云南与四川省管辖。
随着安顺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天龙屯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屯堡旅游”发展上领先一步。当地村民骄傲的告诉我们:“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指的就是天龙屯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非遗传承、技艺体验、特色美食等为一体的天龙旅游综合模式。
屯堡绣娘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采风组,向您隆重推荐美丽神秘的天龙屯!“戏剧活化石”的地戏,绚丽多彩的苗绣,多民族技艺融合创新的真丝蜡染……更多天龙屯的精彩,要等您自己亲自来发掘。
陈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