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用剧毒树木制贴身之衣

2017-11-24 11:25:04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树皮布制作技艺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的技术。

黎族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由于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1752-1755在任)《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而且在今天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收藏有树皮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黎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步骤: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见血封喉树、构树等,已故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运英老人曾介绍,见血封喉树是制作树皮布的最佳树种,用这种树制作成的树皮布不仅经久耐洗,而且柔软、白净。

在当时,见血封喉树就如今天的橡胶、槟榔树一样,随处可见,高高大大。而之所以被叫称“见血封喉”,是因为这种树是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人称“鬼树”,其汁液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在箭头之上,以猎取鸟兽和射杀敌人。也正是因为树木自带的毒性,使得由其制成的树皮布具有良好的防虫功能,给身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在一次制作过程中,黄运英老人不慎划破了手指中毒,虽这次中毒不是很严重,但也有如感冒一样,发烧发热。老人清楚的记得爷爷曾经教他制布技艺时一并传授他的解毒要领,用少许见血封喉树根煮水服用,“以毒攻毒”救了自己的命。

除了挑选好树种,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好砍树时间夏、秋两季砍伐制作树皮布的树木因雨水多,树皮的水分也多,树皮与树干容易剥离,砍伐后树也容易再生,但树皮易长虫;而冬天树木水分少,树皮收缩,树皮与树干镶嵌紧密,难以剥离,但树皮却不易长虫。

选好树木,按照所制作物品的长短砍下树干,用刀在树干一端砍一圈,然后用刀背慢慢地从上往下敲打树皮,使树皮与树干慢慢地分离,刀背不停地敲打树皮,使树皮越来越多地往外翻,直到树皮与树干完全分离。

分离后的树皮像一个圆筒,将分离下来的树皮拿到水里搓洗,同时在石头上拍打。黄运英老人说,树皮反复几次后就会变软,直到感觉树皮完全柔软适中便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树上的绿皮会自然脱落,晒干后树皮就成为柔韧的树皮布了。

制作树皮布时用刀把圆筒状的树皮纤维剖开,再用竹针系上麻线缝制。如今,虽然树皮衣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树皮布制作的一些生活用品,如铺垫、织机腰带等,在黎族地区也时有可见。尽管树皮布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可是黄运英老人却没有忘记祖辈传承下来的工艺。

黄运英收藏着一个树皮布的半成品,这是博物馆委托他做的一件树皮衣,现在见血封喉树很少了,制作这件树皮衣所用的树是相关部门特批的。因为现在树皮布已经退出了人们生活之中,只有博物馆需要馆藏或备研究之用老人才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砍树制作。

这件半成品,粗糙的纤维,质地很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匹联系起来,也很难想象黎族先民用它来作为遮羞、暖体以及防身的衣裳,也更难想象黎族先民能用世界上最毒的树来制作衣服,更不知道当初有多少人因为制作树皮布而中毒,而献出生命。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用剧毒树木制贴身之衣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