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2017-11-24 17:50:00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2016年,守艺中华之旅正式开启,我们走到黔东南,去到湘西、潮州、漳州……,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民俗风情,记录了隐藏在山间乡野里的非遗技艺。2017年11月,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再度启程,首站贵州在前方采风团的依依不舍与后方看客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收官。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4天的时间,那些浸染着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手工艺(苗绣、苗银、蜡染、屯堡地戏……)一项项在采风队员们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让人应接不暇的同时,禁不住赞叹中华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

而在采风结束的近一周里,每每翻看资料,总会不经意间被照片中的景、人、物拉回到彼时彼地,石器时代的高荡村、凹子寨的布依风情、银匠潘师傅的寡言善工、绣娘邹苏琼的巧思慧心……一心想着将这些时光好好整理,再用心摊开,怎不料总有些东西细想不起,于是得了教训,往后凡事趁热……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镇宁古为夜郎之地,凹子寨有布依风情

石门、石墙、石屋,初来者会有进入“石器时代”的恍惚感,在高荡村,一个民族数百年来以石相依、与石为伴,斑驳的石头上留存着过往岁月的点滴,门前屋后围绕着稚嫩孩童嬉笑打闹的身影,生生不息……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高科技的当下,一件衣服从生产到成衣不过一天即好,而在某些乡野坊间,仍有群固执之人,带着虔诚和信仰,守着一方土地,为一匹布或一纹饰,倾注毕生岁月。在扁担山镇凹子寨,采风团队就寻到了这样一位守着技艺做蜡染并依靠蜡染带领当地姐妹创业致富的手艺人。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为了欢迎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们特意换上平素里舍不得穿上身的衣裙,曼妙的迎客调在山谷中回荡,上好的油团粑美味飘香……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关山苗寨风秀丽,马场乡镇芦笙响

苗族人自古能歌善舞,在关山苗寨,现场版的黑苗板凳舞、芦笙舞、迎宾舞……将主人与客人拉进了一场歌舞狂欢, 热情乐观的苗家人性格也瞬间将来客们传染……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主持人汪涵在《有味》一书中描写的手艺精湛、话太简单的于爹,仿佛来到了苗寨,这次他的身份是一名苗银匠人……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品味屯堡600年风雨

在天龙屯堡,几乎随处可见手拿针线的绣娘,她们大部分都是“锦绣计划”的成员,她们身上色彩缤纷,绣法精致的穿戴,基本上都出自自己的巧手。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绣娘邹苏琼是一位通过当地锦绣计划学艺上岗的苗绣艺人,也许不是每一个参与锦绣计划的妇女都有邹苏琼那样的天赋,但是通过培训,她们起码能在当地获得一份足以谋生的收入。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在屯堡文化里,不得不提的还有安顺地戏。这种源自军傩的戏剧,是屯堡人最主要的族群性活动之一。地戏传承人陈先松老先生虽已67岁,却依旧歌声嘹亮,舞步轻快, “好一块平阳地,此时好扎营;离山山又近,离水水又清。山青好养马,水清好养兵……”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下一站,海南

有着首站贵州如此丰富多彩的所见所闻做铺垫,海南之行则更让人期待连连。明天(11月25日),采风团就将登陆热情海岛,在那里,将深入探访被称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海南黎族织锦,聆听黎族民间故事,品尝各类黎族美食,还将亲临槟榔谷体验原汁原味的海南风情……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材料,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黎族先民就曾定居于此。在所有有关黎族的历史画面中,记录者都格外关注的一种场景,便是纺轮纺纱,踞腰纺织的黎族妇女,而有关这种特有的纺织工艺,也已经在黎族存续了数千年。因为没有文字,黎族的历史全靠口口相传。这些自带图案的黎锦便自然而然成为民族记事的独特文本,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更是一部心灵崇拜史。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南本土文化的聚集地,槟榔谷的一切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海南味”。这里保存着最原始、最淳朴的黎族风情,不仅可以看到“雕题(纹面)离耳”的海南人,还能一睹世界级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黎锦织造)的真容……

更多的精彩不一一透露,留待前方采风团的实时播报,让我们拭目以待!

守艺中华•锦绣中国行——海南,我们来了!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