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看,鞋帮和鞋底是两处难点所在,也是最能体现传统绣花鞋制作工艺特色的地方。就王冠琴的技艺而言,在鞋帮方面、她采用了一套家传的独门秘笈“窝帮正上”。它具体就是指将鞋帮子正面冲着制鞋者,将其下端窝进去贴合鞋底,使手从内侧往里掏鞋帮、进行缝合;而一般的布鞋制作都是将鞋帮反着上,等与鞋底缝合完了,再将其整体反面。用此普通上法的好处时,便于操作、缝合快捷,但是对鞋样的保持不太理想。而通过“窝帮正上”的绣花鞋,最大特点是能够保持鞋的力度,不变样不打楦它都是立体的,经久不走样,穿到什么时候都不用鞋拔子提或者用手提鞋,脚往里头一拱,它自己就上来了。其实“窝帮正上”本是一项更为古老、传统的制鞋方法,而后来逐渐失传、是因其操作上比较麻烦。而且在人工日益贵的现在,更是没有什么人还在使用了。更为关键的是,它的此种上法,是机器操作无法实现的。但是运用此项技艺传统绣花鞋,的确是现在的鞋、甚至一般布鞋所比拟不了的。
再说纳底,却是一个考研细致、耐心的活儿。一般来说一双普通制式的传统绣花鞋,需要5层布底,而一层布底则需要3片布铺里、2片布铺面;而于后跟处又需要再添加一两层布底;最后5层布底分别制作完成,再合在一起用上下两片布包住、缝合。因而就算是最简便的传统绣花鞋鞋底也是至少需要37片布来制作的,更别说穿梭于其间、千针百纳的缝合。
(鞋底的线头因鞋子种类不同而形态各异 摄/杨红军)
在王老师处,她给我们展示了两种绣花鞋的鞋底,一种是常见的“千层底”、一种叫“盘长结”。盘长结底的制作,耗时、费力不少,我以为是为其舒适,毕竟看上去会为鞋底增添一些厚度。王老师却解释说,不然!纯粹是因为好看…实际上盘长结的底远没有千层底经久耐用,穿不了一阵也就磨秃了。所以给人做、做来买的,都不太会使这个,倒是自己穿的会做。这令我瞬间诧然,为了好看?说是鞋面的刺绣、盘结显而易见,哪怕是鞋垫也有翻晒而出显于人前之时,可是鞋底…老太太笑了笑,“别人不知道,但好不好的,咱自个心里知道啊。”
是啊,做的这一切,都不过是在为着自个的心啊,一颗时刻挂念着传统绣花鞋技艺传承、发展的心。王冠琴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终于是在2013年,王冠琴在区政府的牵头下再次开办了传统绣花鞋的培训班,自此一次开始、便是收钱了的。“初期也就1200,真不是图这点钱,就是为了甄别、筛选一下人。”还真别说,开始交钱后的学艺,是真正能够吸引一些的确是对传统绣花鞋制作技艺热爱的人。初衷是明确了,但好景仍是不长,关键还是卡在技艺的难度和自我练习的过程上。王冠琴说,最初跟过自己学的人、上百,而今能留下的、资历最早的,也就不过才是学了八年的、并且也就寥寥一两人。
(笔者与王冠琴老人合影摄/杨红军)
及至2015年,王冠琴的传统绣花鞋制作工作室开在了海淀区青少年文化宫里,算是成为了一个常设的项目、课程。课程收费3800元,然而来投师学艺的人、却多了。单期学员最多时、能达十多名,近两年、仅从此班业已出了几十名学员。此阶段是目的明确了,很多学员都是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来,或想以此创业、又或想通过此门技艺增进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体验和内涵。学员们也大多有一定的女工基础、上手快、也更爱学了。单从个体来说,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其实差不多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王冠琴带领学员将各部制作流程过一遍,再从中进行细节化的指导。此时的教学是差异化的,并不是集体上课,而是根据不同学员的程度轮轴转。用王冠琴的话说就是:“你什么时候要来学了,我都会在;你想学什么了,我都会给。”按理说,自个多加练习下,一轮学时下来,怎么都是可以独立做出一双鞋了。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它偏偏又是个细且专的活儿,一双普通的布鞋那能叫传统绣花鞋吗?这其间的底蕴、样式、刺绣图案、配色,都得靠自个琢磨…道艰且长,因而以此来看,王冠琴手下尚无出师之徒。
在问到她的传艺态度之时,我们的问题尖锐:是否会在技艺上有所保留?是否担心学生和后人的作品最自己造成冲击?王老师回答得却十分豁达、释然…“我都这把年纪了,这些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活着的时候,再贵都没想过买它们出去,就是想留给你们(指其学生)做个参考。东西都在这儿了,活儿也都交给你们了。我是怎样的学习、研究、制作,方法都一五一十的做给你们看、告诉你们;但你得自个想、自个做、有你自个的东西。‘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啊。”
文|公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