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地球卫士—塞罕坝

2018-09-10 16:17:26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清朝属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放垦、匪患火灾,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坚持植树造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塞罕坝开始探索生态旅游之路。1983年林场转入营林为主的新阶段,老一辈务林人高瞻远瞩,把森林旅游作为二次创业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地保护资源和发展旅游,1993年5月,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10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80%,公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夏季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m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含量2000—3000个/cm³,最高峰值达到84600个,是一个“天然氧吧”和“自然空调”,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以集中连片的森林和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壮观之美为主体,以全域中的草原、河流、湖泊、天象等自然景观以及精神宣教、自然研学、生态康养、避暑休闲等为卖点,公园把森林旅游作为商品,将景观资源价格化,自1996年开始售票经营;1999年,森林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公园旅游迈入市场化发展阶段,积极推动塞罕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建园以来,在河北省各级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公园弘扬塞罕坝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门票收入持续用于森林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提档升级,塞罕坝的旅游事业实现了滚动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围绕“生态、皇家、民俗”品牌,为方便游客驻足和分解客流,先后打造了七星湖、塞罕塔、二龙泉、亮兵台、五彩斑斓等景点;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借助交通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对旅游道路进行了建设,大大提高了公园的可进入性;按照4A级景区标准,完善了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启动了智慧景区建设;在物价、公安、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执法整顿下,公园的旅游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应。通过不断的经营管理,入园游客已由当初每年1万余人次发展到现在的每年60余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年均纳税700余万元,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有力拉动了周边乡村农家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作用,彰显了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球卫士—塞罕坝

地球卫士—塞罕坝

近年来,随着塞罕坝知名度提高,入园游客逐年增多,因底子薄、基础差,现有道路设施和服务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已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塞罕坝地处冀蒙交界处,且有“居民区、办公区、旅游区”综合一体的复杂性,由于历史原因,御克线等多条道路穿越景区,旅游车辆和社会车辆混杂同行,给公园的封闭管理和承载量管控带来一定困难,旅游旺季面临的生态环境、森林防火、道路交通、旅游秩序等安全压力很大。

塞罕坝是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世界的“地球卫士”,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已享誉国内外,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在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同时,优化交通网络布局、科学设立旅游专线等措施也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