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专家“简繁体之争”:历史上繁体字也是简化结果(3)

2016-02-02 09:40:50  长江日报    参与评论()人

  汉字中蕴含中国哲学

读 :汉字与中国文化及本质的关系是什么?

徐冰:中国人的性格、思维、看事情的方法,审美态度和艺术的核心,甚至生理节奏,以及中国人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其实都和“汉字的方式”有关。

古人开始读书,要先敬拜汉字多年,“拷贝”成千上万的汉字,模仿、摹写,每写一个字,如同画张小画。这就是拷贝文化,中国文化中特色鲜明的一部分。中国人绘画、纸抄纸的传承方式,再到诗词中的用典,都与摹写相关。

汉字的间架结构简直就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潜移默化在生活中。我一位西方朋友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时感叹:从不同方向来的两大群自行车,没人指挥,“乱成一团”后,各走各的方向。中国人善于在即时的先决条件下,对问题做出判断,这奇妙的“运行法”与笔画关系一定有关。因为汉字笔画、间架搭配的最高境界就是“相安无事”“化险为夷”。

读 :很多文字起源时都是象形的,但大多已经消失,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字能传承到现在?

徐冰:那些在起源时是象形文的字,大部分发音都是黏着语系,发音一串串的。正因为他们不是单音节发音,只能都变成了拼音文字。汉字是复音节,一个音对位一个符号,成为唯一活着的象形系统的文字。

  电脑技术让汉字更好传播

读 :汉字所代表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最特殊的那部分基因是什么?

徐冰:太多了。比如说,汉字具有特有的庄重、尊严,它不仅仅被使用,其本身有一种在功能性之外的文化表达。“字如其人”,书法因为其笔画、结构的复杂性,可以反映人的修养、品位、性格,以及对文化的敬畏程度。所以,科举考试要考书法。

读 :汉字原有的这种基因是否在当下有所丢失?

徐冰:的确,由于电脑技术、输入法的普及,汉字的尊严性被不同程度地忽视。

但电脑也不是汉字传承绝对的敌人。就当代字体来说,电脑设计出新字体,无不反映汉字“外壳”的重要性。什么场合用什么字体,这个传统,中国人很讲究,电脑技术电脑字库某种程度还促进了这部分特性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书写的消失将会继续改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性格,这在几代人身上定会反映出来。

读 :你曾说,我们祖先发明的活字印刷并不适合汉字系统,而更适合拼音文字,那么,汉字的象形性,是否影响它的传播?

徐冰:不能这么说。从历史上看,活字印刷术确实不适合汉字,所以很少被普遍使用,但排字印刷不便的问题,现在已经被先进科技轻松解决了。

到了今天,很多事情得重新界定。曾经有人说汉字不适合这个时代,不便被电脑技术传播,但这种状况早已改变。输入法的创新,让电脑汉字输入比拼音文字更快、更准确。正因为汉字有四声,汉字包含的信息更密集,反而让数字系统更易识别,比如语言输入。

时代不一样了,人们运用汉字的方式自然会变。其实,书法的演变也紧跟技术的发展,从没纸刻骨头,形成甲骨文,到写在竹片上的汉简文字,到书写在锦或纸上,再到后来印刷术造就了铅字体,现在,电脑技术创造了更多具有现代感的字体。

  历史上的繁体字也是简化的结果

读 :“简繁体之争”持续到现在,不少人提出恢复繁体字,在这个问题上,你持什么态度?

徐冰:就功用性和生产力的节约来说,任何时代,文字的演变都要遵从快捷、省时、高效的原则。为什么简体字替代了繁体字,得以普及?正因为它易学好记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