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海昏侯墓考古记:站在最前沿 汉代“火锅”出炉(1)

2016-02-28 11:05:21  解放日报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李茂君 实习生 张嘉瑜

泱泱中华史,只有一个人,先是“王”,再是“帝”,后又“侯”。他的墓葬,被多重证据指向是备受海内外瞩目至今的海昏侯墓。新中国考古史上,由国家派出专家组的此前仅有两次,即上世纪70年代的马王堆汉墓与80年代的南越王墓发掘,这是第三次。

它被列入2015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定为“江西第一号考古工程”。墓葬挖掘引发民众持久的热情,去年以来现场每天都有人流前来窥探,现场监控非常严密,外围设有警务站,从大门进入墓室要经过逐层审批并佩戴证件,通过一道公安、两道武警的检查;文物保护站内,除了有360度无死角监控外,还有警察24小时轮流值守、警犬随时戒备。

考古队队长杨军、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外围奔走的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忙到废寝忘食,记者尾随等到晚饭后方才有空“促膝畅聊”。他们认为,重见天日的海昏侯墓,目前可解读出的信息还只是“冰山一角”。

据悉,新闻发布会很快就要召开了。

汉代考古之最

“海昏侯墓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信立祥表示,从业大半生他一直在寻找一座汉代标准的列侯墓,可要么没有墓园,要么周围都城不明。尽管此前挖掘的长沙马王堆也属于列侯墓葬,但葬于工作之地而非封国,并且是以战国楚制埋葬而非汉代,因而不够典型。据其介绍,该墓还是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其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葬的典型代表。

专家组表示,迄今出土的2万余件文物,可生动再现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江西省已决定今年起建设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并按照“物址合一”原则,将出土文物全部交回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存放展示。

“切忌急功近利。”鉴于该考古项目挖掘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专家们建议设立专门机构,集全国各方面专家之力,分工、定期推出阶段性成果。

2000多年前的虫草

专家们认为:根据此前的发掘及出土情况,已有多重“闭合证据链”,指向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刘贺的生平信息主要见于《汉书》的《武五子传》,其为汉武帝刘彻之孙,其父刘髆为刘彻第五子,公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9年后刘髆去世,其独子、年仅5岁的刘贺承嗣王位,为第二任王。

侯不似王。徐长青解释,当时海昏县与海昏侯国是并行的两个体系:海昏县是行政编制,是汉代高祖刘邦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而海昏侯国是西汉分封制体制下的一个侯国,是由皇室成员在海昏县建立的侯国,因此海昏县的地域显然要比海昏侯国大,“侯国不能干预县里的基本行政管理,但有4000户人家为他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汉书》记载刘贺为“纨绔子弟”。他19岁时膝下无子嗣的汉昭帝驾崩,刘贺在大将军霍光的操纵下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但“即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见刘贺如此不堪重任,便联众废弃,又将刘贺逐回昌邑,削为平民,昌邑国也被废除,代之而立的是山阳郡。刘贺29岁时,霍光病死,亲政的汉宣帝认为刘贺不足忌惮,诏封其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封地在南国江西。至于“海昏”二字释义,学术界倾向认为是“(鄱阳)湖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