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美人鱼》成现象级电影 票房神话如何炼成?(2)

2016-03-16 14:07:09  天津日报    参与评论()人

  票房保底做法大热电影圈

  电影金融相结合引发关注与争议

“票房保底”成为《美人鱼》热议的焦点,甚至成为电影另一个营销点。“票房保底”是伴随金融资本大量涌入影视行业而兴起的概念,保底,就是制片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打的赌”,即对赌协议,先制定一个金额,制作方可以提前收取这笔高额收益,当实际票房超出这个协议数额时,制片方将出让很大份额的市场分红给发行。为什么要“赌”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解释,因为从制片方角度来说,这样可以在电影没上映时就收回不菲回报,心里踏实;而对于发行方来讲,也有了提高分成比例的机会。

其实,这一现象在电影圈里早已不是新鲜事。南如珉直言,早在2014年,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国庆档上映,北京旅游与中影股份北京发行分公司共同向宁浩承诺,保底票房5亿元左右。最终其票房高达11.7亿元,保底发行方成了大赢家。同时,保底有风险,失败也有案例。《一步之遥》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有公司开出了10亿元的保底协议。然而,片子票房只冲到5亿元,投资方亏损惨重。

此次之所以《美人鱼》的“票房保底”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在《美人鱼》上映初期,有多方消息称,三家出品公司共同为周星驰开出了16-18亿元(一说五家20亿元)的天价保底金额,若以保底票房18亿元来算,《美人鱼》还没上映时,周星驰已经净赚4亿元了,当《美人鱼》的票房突破保底数字时,他还能继续参与分红。其中,主保底方为和和影业,是一家拥有基金公司背景、擅长金融运作的新兴影视公司,其设计了一款基金产品,通过认购的方式将保底金额分摊在其他购买者身上。于是,光线传媒、龙腾艺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视公司也纷纷加入到《美人鱼》的保底发行行列中。之前只是发行方和制片方参与保底,现在有资本介入,一些资本运作方联合上市公司,通过拉高上市公司股票,获得更多收益。

“票房保底”的弊端在于,容易出现商业上不道德的行为。比如片方与发行公司会相互勾连,进行各种票房造假。发行方会买票房,也就是自己花钱购买首日或首周末的票房,造成票房虚高、排片率高的假象,用假口碑误导观众。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分析,不管电影人承认不承认,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成为金融不断创新的对象、手段和工具,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资本游戏——最近很多影片呈现出的票房与影片本身的质量貌似越来越没有内在的联系,让很多电影业内专家发出了真的“看不懂”的感慨乃至悲鸣。事实上,资本对于电影的游戏以及表演才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不过有一点也许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皇帝的新衣”的游戏可以玩,也很好玩,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总会有一天有一个勇敢的孩子站出来……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中国电影一直受制于投资,投资规模的不足,导致中国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内,差不多都处于某种“小作坊”状态。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取得了超常规、加速度的发展,但投资仍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本上是电影公司的自有资金,从股市募集来的资金,以及一些风投资金,貌似依然缺乏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的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运作过程不透明,好多东西难以有效量化,风险更是无法预知和控制。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运作也会走向规范和透明,在其他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也必然会渗透到电影业,这也会彻底改变电影业的很多传统游戏规则,更是会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任务很艰巨,认识和阐释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任务同样也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