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美人鱼》成现象级电影 票房神话如何炼成?(3)

2016-03-16 14:07:09  天津日报    参与评论()人

  “唯票房论”扰乱电影市场

  应转变创作观念和评价机制

2016年春节短短7天,中国电影总票房入账36亿元,相比去年春节档增长了80%。有专业机构提供数据表明,自2003 年深入市场化改革以来,电影市场年均增幅超过30%,2015年票房达到了440.69亿元,银幕数量超过了31000块,均位列全球第二位。更有专家预测,最快在2017年年底,中国电影票房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周志强认为,虽然中国电影最高票房时代还没有来临,但是“唯票房论”正在伤害着中国市场,导演和投资方发现首周票房报的数字越高,观众的认同度就越高,买票看电影的热情就越高。是否能把电影第一周的票房推高,直接影响影片后面的票房收入。在这个前提下,容易出现“买票房”的现象,这是一个畸形的现象,是通过票房数字推动实际收入的行为。而这个现象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出现一批“嘻剧”,这种电影形成了票房越高、质量越差的现状,它对应的主角是“糗”,关联的美学范畴可以命名为“嬉戏”。“嘻剧”就是把一切沉重的命题都变成轻松的游戏,解除其批判性可能的故事。电影消费出现“休闲式消费”,大部分电影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而不能作为精神反思的方式。这也是大陆电影票房高,质量下降的原因。

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增强电影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来面对中国电影的“黄金发展期”呢?周志强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中国电影创作观念,生成一个良性的电影投资环境,目前电影投资市场比较混乱,很多投资公司投资方式非常可怕,不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比如同时投资10部影片,只要其中1部影片能够投资成功就不会造成亏损。大资本推动下的中国电影如果失去大智慧、大智力作为内容生产和品质的支撑,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应该使得电影的评价机制和电影投资机制相协调,目前我国电影的评价机制有两种,主流电影评价机制过于空壳,用虚空和陈旧的观念评价电影,使得好电影在传统电影评价机制中很难获奖。另一个评价机制完全跟着投资走,误认为赚大钱就是好电影,缺少艺术电影的评价机制。从拍摄者拍摄观念、投资商的投资机制到中国电影的评价机制都出现了问题,中国电影前途堪忧。

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是过去几年的常用提法,现在改称“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这种提法的明智转变意味着人们更为客观、清醒地认识和判断了当下中国电影。在金融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刺激了市场活力的情况下,只有投资规模及其扩张与“内生性增长”的双轮驱动,才能保障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