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博物馆“变形计”:从文物宝库到创意试验场(3)

2016-03-17 14:37:09  南方日报    参与评论()人
大受欢迎的《故宫日历(2016)》。
大受欢迎的《故宫日历(2016)》。

思考3.盘活文博资源不能单靠博物馆

不少从业人员都意识到,博物馆文创的种种难题,需要置于文创产业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虑。“单单指望博物馆自己开发文创产品是不可能的,博物馆只是文创产业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李文儒认为,要盘活丰富的文博资源,就要实现文创产业的全覆盖:无论旅游、出版、影视、会展、装修、设计等行业,都应当参与到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年会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李文儒解释,“文化景观”就是旅游,博物馆资源对旅游业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如果海昏侯墓文物展放在南昌举办,分分钟可能比故宫还要火。”

然而,当前国内博物馆却常常发生资源配置错位的现象:对藏品文物最有研究的人,往往待在仓库和办公室里;而从事策展和公共教育的人,却对文物缺乏深入的了解。“像我们对文化、艺术有想法的人,却和产业、企业不搭边,导致‘文化’与‘创意’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李文儒说。

“在国外,公众教育、创意开发是展览本身不可或缺的环节,策展人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国内的策展人则将更多精力花在展览本身,而对展览的配套欠缺考虑。”胡斌表示,由于场地紧张,展览更换频繁,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很多时候只是起到提供展览场馆的作用,其他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博物馆与文创企业的对接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广东省博物馆一直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然而,由于企业没有直接参与博物馆的策展工作,对馆藏文物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博物馆资源的运用并不到位。”陈邵峰认为,博物馆应仿效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模式,先由政府提供资金对企业进行培训,待其成熟后再开展文创产品的研发。

不过,对企业和设计师来说,文创产业不明朗的前景也常常使之却步。“作为公益性机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回报来得比较慢。”胡斌指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博物馆出品的低端产品,也难以形成市场效应。“这也反过来影响了设计人才参与博物馆文创的积极性。”

文创产业链的打通,还在乎消费者是否“买账”。胡斌分析,目前国内的文创产业才刚刚起步,对那些习惯于免费观展的观众来说,购买文创产品的意欲不是特别强烈。“这对美术馆来说更是如此:与名胜古迹和国宝级的古董相比,很多艺术品的普及度和认知度没有那么高——这也说明美术馆为何在文创热潮中常常‘缺席’。”他解释道。

为此,胡斌建言,博物馆有必要主动营造“热点效应”,争取与品牌设计师合作,吸纳更多的人气与资源,才能在日后文创开发中迈开步子。

北京故宫推出文化创意体验馆,被称为故宫的“最后一个展厅”。
北京故宫推出文化创意体验馆,被称为故宫的“最后一个展厅”。

展望4.博物馆的活力在于与公众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