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博物馆“变形计”:从文物宝库到创意试验场(5)

2016-03-17 14:37:09  南方日报    参与评论()人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文创产业的介入。去年3月,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更以白纸黑字的形式,为博物馆开展经营性的文创活动亮起了绿灯。

在政策“东风”的支持下,各大博物馆的文创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去年《石渠宝笈》特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到今年首都博物馆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引发的观展热潮,都在印证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深层次渴望。

博物馆文创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博物馆的转型。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包含收藏、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五大职能。人们过去将“保护”视为博物馆的天职,却很少把“创造”与博物馆联系在一起。随着观念的转变,文物蕴藏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为公众所重视。

资金不足、资源配置错位、产业链不完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产权存疑……所有的问题最终无不指向博物馆定位的转型,指向文博观念的更新。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不遗余力“卖萌”的文创产品,已经迈出了思考与探索的第一步,但这远远不是博物馆文创事业的终点。要使博物馆资源真正为全民共享,并成为激发社会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博物馆的“变形计”还需要不断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