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专家学者话说“壮族三月三” 已成广西一张新名片(3)

2016-04-08 15:32:06  广西日报    参与评论()人

告慰民族之灵。所有的民族都酷爱真善美,追寻真善美。八桂大地拥有与众不同的真善美,其中生态美和健康长寿是拨动人们焦渴的心灵,让众多商贾游客追寻不舍的琼浆玉液。用善美的心智谋划真实的情节,讲好各个民族泰然处世的故事,可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壮族三月三”的认知度,达到传播、共鸣、认可、接纳、忠诚与捍卫的宣传效果。试想,世界哪个成功的品牌不是从文化价值着手营造的?

适时改版升级。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包括民族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之中。通常,人们的审美趣味大概3~5年就发生明显变化,而且速率在不断加快。民族文化节庆也应适时调整展示内容和表现方式,不断以新的面貌和姿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果年年都是老生常谈,年年都是一副面孔,那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热望就会悄然退去,没有新意的节日庆典不可能维系人们的热情与兴趣。在全国60多个民族节庆活动当中,放假两天的“壮族三月三”活动如何做到常办常新,有时策在民间,有时计在海外。

(作者系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抓商机促旅游

何 颖

“壮族三月三”设定法定假日后,商机大增,文化旅游更是激活发展的重要砝码。广西各地在推销旅游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应深入认知、恰当阐释、准确传递文化特质。这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文化认知理解是多元的。从民俗角度看,传统文化多为族群先民从原始思维出发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结果。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认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月初三,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植物萌芽,动物苏醒,相对应的人类则是灵魂复苏。作物生长,需要祭祀亡灵,忙于春日农耕。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相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三月三”的文化原型可以理解为“生命复苏”的象征符号,演变为敬畏、祈求自然的种种仪式,扫墓寄情,踏春求吉,歌之舞之,演化为歌圩,发展为现代歌节,蕴含着珍视生命,重视自然,协调关系,平衡万物的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应尊重文化传统,挖掘与发展并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文化是民族根基。如果说“壮族三月三”是人类“复苏”的观念与行为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人类童年的美好梦想和长久记忆。那么,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我们更应加以珍视,保护为主,持续传承,适度开发。

无疑,不少传统文化节庆具备旅游开发价值。“壮族三月三”作为多民族的“复苏”文化母题,“歌圩”文化象征,成为广西当今特定的节日和假期,商机盎然。但只有将其中的文化价值与公众的消费需求对接,才能激活旅游功能。“壮族三月三”属于南方众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我们应回归文化传统,倡导多民族的文化共享;民族文化是跨区域的,我们要打破行政区划,倡导跨省际、跨国界的文化共享;民族文化是特色文化,需要交流传播,我们要进行民族文化交流,还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的高度,推动文化走出去,展示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传承“复苏文化”的魅力,借助传统文化的引力,表达亲情,留住乡愁,凝聚族群;我们要激活“壮族三月三”潜在的消费需求,培育成健康向上、雅俗共赏、消费活跃的文化旅游市场,并将阶段性假期消费推向持续性文化消费。

开展主题鲜明、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文化的价值在于特色和活态传承。正是凭借其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的特定假日。乘势而为,应突出“壮族三月三”祈福迎吉、寻根祭祖、尊重自然、协调关系的文化特点,展现积极向上、开放包容、平衡和谐的文化主题,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性发展,打造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

推进“旅游 ”,发展新型旅游文化业态,把开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长寿养生、红色旅游、边境旅游、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历史文化、运动体验、会展商务等旅游产品,作为“壮族三月三”假日及常态化载体。推动“文化 ”,以民族文化深化旅游内涵,延伸产业空间。以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游戏、旅游演艺、文化会展等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壮族三月三”文化形式,引领旅游产业升级。加强“互联网 ”与旅游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产业的信息、传播、营销、贸易、管理和监督的服务水平,推动智慧旅游文化建设,为“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品牌插上翅膀。

(作者系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