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30多位陕军后人祭奠英烈 八旬老人寻父亲牺牲地(3)

2016-04-19 13:32:58  山西晚报    参与评论()人

2013年清明节前夕,93岁高龄的王福厚来到山西给死去的战友献花,但因为天气原因,并没能如愿来到“疙瘩”。这回,王选利替父亲回来看一看,父亲口中的“疙瘩”,就是现在的圪塔村,王选利拿手机拍下了照片,“能给老人有个交代了。”他说,他还要告诉父亲,自己亲眼看到了山西人民对陕军的感情,“一路上一听说是烈士后人来祭奠,一位大姐不怕绕远给我们带路,还有采沙场的两位老乡放下手头的活儿骑摩托车给我们引路,而且老乡们也会自发祭奠。几十年过去了,这份感情代代相传。”说着,王选利的眼眶有些发红,“感谢。陕军的后人感谢山西人民。”王选利说。

○对话

这次祭奠更是一次缅怀之旅

15日,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长期从事陕军历史研究的西北大学教师张恒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活动的初衷。

山西晚报:此次活动并不像以往的祭奠活动,有什么具体的特点?

张恒:主办这次活动的初衷,一是陕军后人,尤其是96军177师的后人一直希望能到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二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军的抗战历史,不是某一个士兵、某一个营、某一个团的抗战,陕军能在中条山与日军相持三年之久,是各个战场的抗战,尤其是河防抗战,有必要让这些被遗忘的历史为后人所知。因而,这次祭奠活动,安排陕军后人走进当年的战场,像陕西朝邑、山西的吴王村等。吴王是山西的,但部队在这里打仗与陕西密不可分,谁打、怎么打,过了黄河以后又该如何战斗,这些真实的历史应该告诉公众,因而我们把那段历史刻成碑,让后人铭记。

山西晚报:以往的祭奠是单纯的纪念前辈,这次有什么不同呢?

张恒:这次更多的是一场缅怀之旅。让后人们了解历史,让历史更完整一些,陕军抗战是三万子弟兵用鲜血换来的,黄河两岸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只是在中条山里,中条山外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