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

2016-12-25 11:24:42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福州12月25日电 题: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1866年12月23日,在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倡导和坚持下,福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破土动工,中国近代化之路由此启航。那一年,法国人布罗斯贝尔·日意格来到福州,参与创办船政。

150年后的今天,正值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专题展览在福州马尾船政格致园启幕,记述了一位150年前的法国人与一位150年后的法国人一同“追梦”“寻梦”“圆梦”的历程。

150年前的一位法国人,就是当年出任福建船政正监督的日意格。另一个150年后的法国人,是法国友人魏延年。当天,日意格的10多位后裔和魏延年一起共同按下启动球,为展览揭幕;也与船政后裔首次见面,共温祖辈的荣光。

1873年,日意格在法国工程师协会发表了一个演讲,介绍福建船政诞生与发展步步为艰的同时,流露出他对中国船政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百年后,这份珍贵讲稿由爱好中国历史文化的魏延年获得,并捐赠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此次展览就循着这篇演讲稿的脉络铺开,克服语言障碍,跨越文化差异,带领观展者走进悠久的船政历史,品味异国友人的“中国梦”。日意格在150年前福建船政发轫时期孜孜以求的背影被逐渐定格。

1866年8月19日,31岁的日意格受晚清重臣左宗棠所托,第一次来到福州。他为福建船政制定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帮助中国人建立一个能生产军舰和轮船的船舶制造厂,帮助他们培训有能力建造和驾驶船舶的人员。

在他看来,当年的中国工业几乎处于封闭状况,“福州船政,意味着工业活动的起点”。

建船厂、造兵船、造水上飞机、办学堂、引进人才和派员留学……福建船政开展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其间,日意格多方争取,终使法国政府同意他以官方身份参与福建船政工作,准予派遣技术人员。

日意格还与中国留法学生结下深厚师生友谊。1875年,日意格在法国老家结婚,在法留学的船政学子们依照福州古制送上一幅帷幔,在一张红纸上写就的贺词中,用“鸳鸯”来称赞尊师伉俪情深。

当天展览上,两厢后裔相见甚欢。沈葆桢第六代外孙女黄见嘉老人邀请对方到福州三坊七巷宫巷26号沈家故居坐坐,“觉得很亲切,这位法国人真了不起。”

“日意格的老家在法国西部,但我对孙女说,他的故乡在中国。”日意格后裔德·巴纳费尔说,在家族的“中国房间”里,至今陈列从中国运来的中式家具和华美绣品。

日意格牵起的中法友谊,至今亦仍有回响。

2006年,魏延年来到马尾,重走前人日意格的船政路。他回国后便投身船政资料研究与搜集工作,延续他的法国“老乡”日意格的中法友好梦想。

2014年2月,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在访华期间曾专程到访福州船政文化遗存。8个月后,法比尤斯将一尊日意格的雕像回赠福州。如今,这尊雕像陈列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里。

“我相信,在那个年代,日意格有一个‘中国梦’,并为此付诸一生。”魏延年耗时十年收集整理福建船政史料,方有了《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专题展览。展厅内,他为观展的嘉宾仔细介绍展出图片背后的故事。

福州马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晓东表示,希望借助此次展览让日意格被更多人知晓和了解,让中法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更加深远。

“中国梦同时也是世界的梦。”另一位船政后裔刘毅说,当年以日意格为代表的一批外国友人真心帮助过中国,回顾船政走过150年的历程,“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