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每个中国人一生中至少看一场戏”(1)

2016-12-23 12:01:13      参与评论()人

■“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高峰论坛”举行 分享东艺十年戏曲传播经验

从左至右:黄梅戏名家杨俊、昆曲艺术家张军、戏曲导演李小平

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 本版图片 早报记者 高剑平

“戏曲艺术的传播和营销,始终是我们国家文化事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但是东方艺术中心及其总经理林宏鸣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12月2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高峰论坛”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建议东艺把十年来在戏曲传播上的经验介绍到全国。

“东方名家名剧月”是国内第一个以民族戏曲为核心的成规模定期举办的民族艺术展演盛事,明年3月即将迎来十周年的生日。十周年之际,在这个以“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为主题的论坛上,曾经见证并参与了名家名剧月十年发展的专家和艺术家悉数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探讨当下戏曲传播的难题,并分享总结了十年来东艺的经验。

上海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提出:“十年来之不易,当年的开拓更不容易。除了有理想,还要有情怀。应该把东艺总经理林宏鸣的经营传统和经营理念传承下去。”

十年,从“洋三件”中突围

2008年春天,首届“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登场。谈起当年之所以创办名家名剧月,林宏鸣坦言,主流艺术市场的滑坡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戏曲从主流文化滑向边缘的过程,是这种被动局面的组成部分。“中国新建的剧场越来越多,但一般都在演出交响、歌剧、芭蕾‘洋三件’,比较少把目光投射到戏曲上。演出市场不能只是被动地去适应,更需要积极地去引导。推广民族艺术在当下是一份责任,面对先人和未来则是一项使命。”林宏鸣说。

东艺运营之初曾经做过力推中国京剧、中国民乐和中国民族舞剧的尝试,提出了“三国演艺”的概念。自2008年起,东艺和浦东新区文广局、《东方早报》社一起,在每年演出淡季的3、4月份,在以往几乎没有戏曲演出的浦东,策划举办了以民族戏曲为核心内容的集中展演。“每个中国人,一生中至少看一场戏”,也成为了名家名剧月的初衷和口号。

迄今为止,名家名剧月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5个省市(包括台湾)的表演院团,汇集了24个剧种的136台戏曲,共计185场演出。登台的艺术家汇集了5个梅花大奖、88个梅花奖、56个白玉兰奖和50个文华奖得主。东艺为当代中国戏曲的名家力作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甚至有了“地方戏曲展演中心”的称号。

除了观众较为熟知的传统戏曲种类,名家名剧月每年也会引进鲜少亮相上海的“稀有”剧种,如秦腔、楚剧、汉剧、甬剧、南音、评弹、新昌调腔等。

十年间,很多地方戏曲的艺术家不仅在这里找到了演出平台,也找到了家的感觉。今年初带着剧团作品来到东艺的黄梅戏名家杨俊深有感慨:“虽然我在这个舞台上只演出了一场,但我非常留恋这个舞台。今后我带着我的戏,还要多来。”

向全国输出东艺的经验

在林宏鸣看来,戏曲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老观众在不断流失,新观众又太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要特别重视和当下的年轻观众建立默契互动的良性关系。而名家名剧月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