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0日电 由青年导演马岩创作的《小旅馆大饭店》剧场版今日起将在北京菊隐剧场上演。该剧将默剧和假面戏进行“混搭”,讲述了一对父子经营家庭旅馆的故事。马岩既是该剧导演,又是编剧和主演,他表示,剧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城市过程中外来思想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父子之间感情很微妙
剧中,由彭籽栋和马岩扮演的一对父子在城中经营一个家庭式小旅馆,小旅馆记录了儿子的成长经历,从年少时的顽皮到青春期的情窦初开,到成年后瞒着父亲到对面大饭店做门童,再到一人离家打拼事业。最终,因父亲年迈儿子重新回到已经没落的小旅馆,父子重开小旅馆。
90年代北京胡同里有很多家庭式的小招待所、小旅馆,这给马岩创作该剧带来了灵感。
谈到创作思路,马岩讲道,“最初是想做一个戏,让两个演员在舞台上不说话能把戏演出来,然后想到世界上两个人在一起话最少的应该就是父子。父子之间虽然话少,但却彼此懂得,可以说心有灵犀,无言的沟通有很多。父子俩很少聊天,但一旦聊起来就会聊很久、很透彻。有人说父爱深沉,一句责备、叮嘱里就有很多关心,是容易被忽视但不得不承认的存在。父子之间的感情很微妙、神奇,很难表达,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感情不好形容。”
默剧和意大利假面戏的“混搭”
《小旅馆大饭店》表演形式新颖有趣,将默剧和国外假面戏进行了“混搭”。全剧只有两个演员诠释四个角色,基本上没有台词,靠肢体动作、表情眼神、面具表现剧情,演员也邀请观众上台“临演”剧中角色,方式十分巧妙。
马岩谈到,默剧和国外假面戏相辅相成,表演形式和演员表演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假面戏可以看到特定角色的特点,从默剧可以看到肢体语言的魅力,两者结合能更方便表现作品。
因为全剧基本没有台词,马岩也曾担心观众会看不懂。“全剧很少有解释性的东西,但角色的行为在不说话的时候也是合理的,以此为前提下,再引入假面戏,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帮助观众理解故事。”
扮演父亲的彭籽栋曾经专门学习过默剧和假面戏,通过他的表演,将这两者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假面戏中,不同的面具对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物性格,也有相应的程式化的表演。《小旅馆大饭店》中运用了假面戏的两个角色,大饭店的创始人吝啬、小心眼、很狡猾,大饭店的经理是知识型的,有智慧,但有些懒和自负。他们两个人,一个有智谋,一个有诡计,在收购小饭馆的过程中,一个去讲道理,一个去耍诡计,增添了很多笑料。
外来思想冲击本土文化
剧中父子之间有矛盾,但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感情。而马岩借这种矛盾,揭示了背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思想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马岩介绍,“大饭店”暗喻的是外来的新思想潮流,“小旅馆”暗喻的是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会有冲击,人们需要适应,在保留本地文化同时也接触新鲜事物和潮流。
“城市扩张影响人们原本的生活,与原来古朴的观念发生碰撞,这种矛盾比父子之间的更大。但矛盾、对抗不一定是坏事,就像剧中的父子,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父亲逐渐接纳了新事物,儿子也逐渐了解父亲对传统的坚守,中间有个融合的过程”,马岩讲道,“其实,看起来大饭店很光鲜,但儿子在里面工作很累很疲惫,爱情也在大饭店里破灭掉。相比之下,小旅馆人情味更浓,父亲一直摆着爱人的照片,看到照片就能想起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