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丰子恺家训先做人再做学问 7个子女坚守文化岗位

2017-02-07 10:00:1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临近17时,该闭馆了,展厅外依然不时有人央求进来“瞅上一眼”。这个春节,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得经历劝退参观者的“幸福的烦恼”。“每次读这些旧书信,都让人变得更年轻了,可以勾连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能再次享受到亲情。”冯曼琳已经是第三次来与这里的“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相会,她说每次驻足这里,都会“怦然心动”。

为春节特设的这场展览,以“家风”为题,通过展示数百件有着或长或短历史的家书、家谱与老照片,娓娓讲述家庭、家风与家国故事。毫无疑问,家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其中知名者,当属《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由于是写给最亲近的人,家书不大可能说空话、假话,因此,人们能从这些‘不会说谎的历史文献’里感受虽未曾经历,却又感同身受的岁月。”张丁创立了国内首家家书博物馆,收藏家书5万多件,此次不少展品也借自他那里。在他看来,最近走红的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节目,也源于现场朗读的家书充盈着情感温度。

展厅里名为“家教”的部分,以家书、家训、家规、家谱、牌匾及楹联等实物,展现了中式家庭教育的经典及精华。“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丰子恺定下的家训,他教导子女要先学做人,后方可谈学问、艺术。他在给儿子新枚的信中不无幽默:“我日饮黄酒一斤,吸烟一包,可谓书酒尚堪驱使去,未须料理白头人也。”豁达的父亲形象呼之欲出。丰子恺的言行深深影响了下一代,他的七个子女中,有三名教师,三人在出版行业,还有一个从事专利工作,都和父亲一样,坚守在文化岗位。来自外地的高群书带着女儿边看边讲解,“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后人多得益于梁家良好的家风。”他让女儿记下梁启超在书信中对子女要求的“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

展出的不少信件因为年代久远让人相当陌生,可也正是这份陌生更令人触动。展品里,令张丁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老人的情书。2006年,一位叫陈素秋的老太太用电动车给他带来了她和先生张焕光的1700封情书,总计180多万字,它们最早的写于1941年,最后一封写于1969年。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向人们诉说民国爱情故事——“亲爱的秋儿:你的信快来吧!我已等待了一个礼拜了,就是因为我终日想着你的信,致使我这封也忘却了发。”“焕光:应该是很多话给你,但是执起笔来,我又变得哑口,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久不接你的信,情绪上相当黯然,所以只有等待信早日来,以慰别了已半月的心灵。”张丁把这些信件看作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心灵史,他希望以家书为起点,构建国人民间记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书信承载的正是中国式‘家教’。”

展品里,谢慕兰老人在家书里与长女谢湘如此共勉,“我们不求发表,而作为家庭人员传读,留给子孙未尝不可。现在大家不提笔写信了,所以过去的信弥足珍贵。”而这段话也道出了众多参观者的心声。据世纪坛工作人员介绍,展场参观人次较去年春节增长逾三成。“我们今后要做贯穿全年的系列展,而不只是作阶段性展示。”歌华文化中心董事长黄春雷透露,世纪坛将以“家风”展为依托,打造“传统文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