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2)

2016-12-07 18:55:2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工业革命与资源禀赋

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是动力革命,以前的驱动力是人力或畜力,有些会用风力、水力。但是工业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燃料作为能源代替了人力,这也是英国的纺织业、特别是纱纺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动力驱动能使纺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手纺工人的40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在劳动力价格很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几个必要条件:首先是燃料原料,这个就可以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荷兰了,因为荷兰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它没有煤,同样,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也缺乏煤矿资源。当然,煤矿资源只是一方面。工业革命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劳动,所以必须要有铁矿业与机器制造业(哪怕是手工的)为基础。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劳动力,所以很适合于一个劳动力工资比较高而煤矿资源价格比较低的地方,这样看来,工业革命发生在工人工资相对较高(相对于南欧和其他地区)而煤资源又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不完全是偶然的。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影响生产技术的选择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的老命题,在同样的技术下,英国的生产采用较多比例的资本与能源和更少的劳动力;而中国在同样的情况下,是用较少的资本与能源和较多的劳动力,这种选择符合两地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差异。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更便宜。这一点在最近荷兰学者范·赞登和中国学者李伯重的比较研究中也提到,比如中国以前有拉船的纤夫,但荷兰是靠马匹来拉动,因为人力太贵了。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最后应用得并不多,最常用的还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在15世纪后对欧洲的新教革命起到很大作用,活字印刷出来的第一本书就是《圣经》。因为对于中国而言,雕版印刷的资本含量很低,手工含量较高;活字印刷需要制造铁的机器,对资本要求较高,就不合算了。其实,要素价格的命题在史学家中也经常被提起,马克·埃尔温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叫“高水平陷阱”,说在元朝有一个很大的转轮,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但是后来就慢慢消失了。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过剩。另外,赵冈也提出过相同说法,与黄宗智的“内卷化”论点也相符。

最近,牛津大学的罗伯特·艾伦教授在这个老命题中引入了新的计量和经济学模型分析。工业革命的技术通过英国的要素价格组合才能产生利润,而在最初中国劳动力非常便宜的条件下是不会有利润的。但工业革命不是一次性发明、以后就一劳永逸了,恰恰相反,新技术发明的不断更新使技术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机器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到最后连劳动力最便宜的地方也不得不转向开始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这就是后来手工业解体的开始,也是工业革命走向全球的开始。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触发有一个低能源价格、高工资、低资本价格的结合,但之后又有技术发明不断更新的路径依赖。

从要素价格来解释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技术需求的理论,但它没有一个供应的理论:即对能源技术的需求并不一定导致供应的产生。能源本身的技术开发也是一个过程,不能完全作为外在的条件,其背后也有制度等深层因素。这也是对这个所谓技术诱发创新的观点所作的最根本的批评。所以有些学者,如乔尔·莫基尔,强调理解工业革命不能忽略17世纪科学革命与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