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温家宝地质笔记》:高山同行,韶光正好(2)_书评_新京报网(2)

2016-03-26 02:36:2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许下“以高山为伴”的人生坐标,即使无法预测他会在未来去往远方何处,都会知道他的归途。

1976年10月,“文革”内乱结束,人心思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精神舒畅,干工作劲头十足。此时,温家宝的个人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12月,他被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副队长,分工主持地质力学队的生产工作。1979年9月21日,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12月离开酒泉,到兰州的省地质局报到,结束了12年的野外地质工作。

1980年初春的兰州,天气渐暖。温家宝住在地质局办公楼三层一间宽敞但简陋的办公室。他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却依然有一些怅然若失。

他的心思经常飞回祁连山腹地,想念在那宁静之地的思索和行走。

在1980年3月16日的日记里,温家宝这样写,“山黑黢黢横在兰州市的南边,我坐在桌旁,天天仰望着它,山下面新建了许多楼房、厂房,嘈杂的声音日夜不宁。……三个月来外出开会几乎占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余主要是处理日常处务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起色,每日或参加一些会议,或批阅些文件,或坐在那里东翻翻、西看看,日子就这样从身边过去了。到了晚间,人们匆匆回家过那小康生活,而我常独自一人默然呆坐。……人们常恭维说,三十多岁即当了处长。而在我看来,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哪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青年经常坐在窗边沉思。

此后,他每天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时常在笔记本上留下工作谋划,比如1980年6月10日,他写下“成矿远景区划自审;长远规划编制;科研项目厘定、成果鉴定和汇报制度。”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总是和时代际遇紧密相连。1981年,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更大的机遇也很快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按照“四化”方针选拔年轻干部,在此背景下,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开始在全国地质系统考察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

9月,温家宝作为地质部选拔的第二批年轻干部,随孙大光赴东北三省调研。此次调研后,他于1982年由甘肃调入北京,进入地矿部,担任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12月4日乘火车去北京。对彼时火车开动一瞬间的感受,温家宝在书中写道,“我凝视着渐渐远去的皋兰山,遥望那东流的黄河,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之情。”

心系远山的青年,还是要离开魂牵梦萦的高山,去往更远的地方。

刚到北京的日子,温家宝对工作环境很不适应,更不谙待人接物之道。他在书里回忆说自己“就像看见生人就怕,躲在角落里不说不笑的孩子”,但他又不停给自己打气,“我暗下决心,一切从零开始”。在政研室工作的日子,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调研和思考地质管理体制改革。

忙碌中的他迎来了1983年的元旦,刚迈入41岁。

元旦之夜,温家宝没有回家,他又陷入了沉思。这一天的日记里,是一个自省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孤独的背影,“外面是进行着的元旦之夜,爆竹毕毕剥剥地响着,而部办公大楼是这样的静,静得只听到日光灯发出的响声。我默然坐在办公桌前,回想着过去走过的路程,思考着未来。”

他总结这一天的心路:“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

1983年10月,温家宝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在地矿部工作期间,温家宝踏遍祖国山山水水专事调研,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他亲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