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在乌镇,每个青年戏剧人都可成名30分钟

2016-10-20 04:05:08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过去将来时》

《孤城》

中场休息,观众填写评价卡。

《眺望》

每天下午演出前,观看青年竞演单元的观众排成了长龙。

在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上,青年竞演单元(以下简称“青赛”)的受欢迎程度出乎所有人预料。青赛采用观众预约制,开票1分钟,20场比赛的3700张门票全部约满。在戏剧节期间,青赛的两个场地蚌湾剧场、秀水廊剧园,每天下午演出前,等票的观众排成了长龙,动静之大,据说还引来了“黄牛”。这是国内任何一个青年戏剧平台都不曾有过的火爆场面。从2013年第一届至今,乌镇青赛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已成业内响当当的品牌,是全国各地青年戏剧人渴望崭露头角的平台。今年,青赛还在初选环节新增了四位年轻评委,其中有两位吴彼和李博,还是青赛的“优秀毕业生”。在30分钟内,每个青年戏剧人都有可能脱颖而出。

■ 背景

青赛是聊出来的

在乌镇戏剧节策划之初,几位发起人就寻思着除了国际演出之外,还应该培养国内的年轻戏剧人。“一开始,我们就把青赛视为与特邀节目同样重要”,戏剧节常任主席赖声川说。而同为发起人之一的孟京辉,对青年戏剧关注多年,同时担任着北京青年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他指出,乌镇的青年竞演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使戏剧节的影响更为深远。

青赛的赛制最初是赖声川和另一位戏剧节发起人黄磊聊出来的。与其说是竞赛,倒不如说是游戏。命题是三件道具,可供参赛者任意发挥,只要将这些道具编织到故事里即可,让故事成立即可。比如今年的题目是“一只旅行箱,一滴血,一颗流星”。参赛者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或是首次执导作品。这个规定来自于赖声川的经历:“我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得奖(青年电影樱花奖银奖),那个规定就是35岁以下或第一次导戏”。

青赛比的是什么?

●地域不是关键,还是以作品为重

●戏剧最本质的东西,还是说故事

今年的乌镇青赛,从近300件报名作品中筛选出18个作品来到乌镇上演。入选的剧组,由戏剧节负责交通和食宿,每个剧组来乌镇以后,也会有均等的排练时间。“戏剧节的成长速度已经比想象的快,我们这些评委都是非常认真地看戏和评选”,赖声川介绍说。而为了让大咖评委们紧张的日程表得到舒缓,今年才特意增加几位年轻评委。

北京、上海的青年戏剧平台,主要以驻扎在本地的创作者为主,乌镇戏剧节的青赛上,记者看到有不少来自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区的青年戏剧人。今年参赛的台湾团队《远方》,团员们第一次来到乌镇。除了比赛,他们也看了其他剧组的作品,参加了戏剧节举办的各类活动,“这里戏剧的氛围很好,玩得很开心,戏剧节照顾得很周到”,剧组演员李宗康告诉记者。不过地域不是关键,评委们表示还是以作品为重。

赖声川也提醒参赛者注意,不可投机取巧:“因为青赛越来越有名,成为有代表性的戏剧竞赛,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时候参赛者会去猜想评委的喜好。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来什么都好,我们是很开放的心态,只是希望创意是新鲜的”。从四届青赛中,他发现目前青年戏剧人的问题是“成熟速度还不够快,创意有了,还是慢”。

青赛到底比的是什么?赖声川指出,选手们要注意戏剧最本质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还在执着于形式。我们是说故事的人,说故事的技巧、结构是什么,我觉得这是戏剧最本质的东西”。

为青年戏剧人创造未来

2015年的选手吴彼、李博在今年晋升为评委,演员吴彼在乌镇获奖后,他也开始获得一些导演和编剧方面的机会;2014年的获奖作品《跳墙》、《山居》在乌镇首演后都继续在国内外巡演,庄一、杨浥堃都成为戏约不断的青年编剧,计划早早排到了明年;而2013年首届的大奖得主陈明昊的作品,连续两年受邀在戏剧节主单元演出,今年他的《大鸡》还创造了乌镇戏剧节史上最快售票纪录。

乌镇青赛已经为青年戏剧人创造了一个可观的上升通道,这也是其他戏剧节所不具备的。戏剧节发起人黄磊开玩笑说:“我们不断给青赛的‘毕业生’创造一个希望——‘留校不察看’”。

【经验分享】

“千万不要往题里套戏”

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吴彼与乌镇戏剧节渊源颇深。前两届,他跟随田沁鑫导演的作品来乌镇演出,第三届他以选手身份参加青赛,并抱走20万奖金的“小镇奖”。到了今年,他上演了从选手到评委的“逆袭”。在吴彼看来,青赛的规则很有吸引力,“它不像‘我的爸爸’、‘快乐的一天’这样的题目那么死板。三个道具给了你一个方向,这方向又不知道是去哪儿,你可以在这方向里天马行空地走”。

同样从青赛脱颖而出被业界和观众认识的还有青年导演、编剧庄一。2014年,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在乌镇青赛上以一部悬疑剧《山居》摘得“特别关注奖”。“我觉得有一个题目,反而能更大程度刺激创意的发挥。再加上微妙的竞赛气氛,也能帮助创意进一步激发,大家会互相看对方表现,激发自己的好胜心,每一组都非常努力排练”,庄一说。

作为“过来人”,吴彼还给想要参加青赛的戏剧人提了个醒:“既然参加青赛,就应该围绕三个道具去创作,把道具运用得游刃有余。千万不要把已经做过的戏,往题里套,那就会特别生硬,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来,反而会减分”。

【释疑】

1 会与优秀青年戏剧人签约吗?

如今,乌镇已经开始参与戏剧作品的投资和制作,李静编剧、王翀执导的《大先生》,还有今年戏剧节荣誉主席林兆华的新作《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十八只骆驼》,都有乌镇的投资。从青赛中发掘好苗子,在日后与他们继续合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乌镇戏剧节总执行陈瑜表示,青赛不会给获奖选手压力,希望年轻人能在自由的环境里创作,也不会有签约的要求。“乌镇戏剧节和很多国外戏剧节建立了关系,对方也会问,能不能推荐一些我们自己的作品过去”,而在未来时机成熟时,一些优秀作品可接洽意向,也不排除由乌镇来投资的可能。

2 观众票会考虑实名制预约?

成为爆款的乌镇青赛,观众规模也在跟着戏剧节大幅扩张,下午的演出,早上九点就有人在剧场门口排队。文化乌镇副总经理、乌镇戏剧节执行邱建卫透露,明年青赛考虑在预约制度上做一些调整。“我们的票目前是全部免费预约,但有人说也有‘黄牛’抢到票再卖票。乌镇在对‘黄牛’管控上可能是全国做得最好的,任何好一点的项目,门口都有黄牛。明年我们考虑实名制预约,要出示身份证,或者全部都采用现场排队,这就杜绝了‘黄牛’问题”。

3 未来参加青赛门槛会更高吗?

“青赛是基于整个乌镇戏剧节大平台举办的,这一块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们的初衷是把中国的戏剧推到国际平台上,想要在国际平台有立足之地,就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好导演。每年我们的评委,都要争得面红耳赤才会评出结果,今年还增加了观众人气的评选”,陈瑜说。在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后,乌镇青赛的门槛也相应更高了,对先期剧本的审核要求也提高了。“从报名系统上,我们也有更好的完善,不会像第一届那么紧张”。

新京报记者 陈然 乌镇报道 所有图片由乌镇戏剧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