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歌剧必须民族化才有观众” (2)

2016-01-11 10:12:42      参与评论()人

从历史上看,歌剧最早是宫廷剧,表现对象是帝王将相,到新维也纳歌剧时,主角变成了社会中的普通人。中国歌剧如《白毛女》、《江姐》,其主角也非历史上的有权有位之士,都是用普通人的命运来折射历史进程。在作曲家许舒亚看来,中国歌剧要继续创作这类人物,抓住历史,勇于寻找能代表国家发展时期的新生命,反映整个国家的民族命运,“这样才可能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扎根民间

从民歌与戏曲取材

因为风格独到,意大利歌剧一听,就能让人知道这是意大利歌剧。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歌剧也要找到独有的音乐语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与意大利歌剧不同。

“中国人有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民族音乐语言,你如果不用,老百姓很难感动。”作曲家何占豪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藏身在广大民歌中,也在中国特有的戏曲中,譬如《江姐》就是以四川民歌为主要素材,同时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等戏曲音乐手法,两位作曲家还专门跑到何占豪当时所在的越剧团学越剧。

谈到新生一代作曲家的培养,何占豪认为,作曲家要从小熏陶民族音乐,有民族音乐的底子,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民族情感,“你发展得不中不西,就像大山讲普通话。中国很多作曲家写出来的曲调,你说是中国的又不是,说是外国的也不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听不懂。这样一代人,很难写出好歌剧、好旋律。”他强调,中国作曲家的作曲技巧,一定要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

演了一辈子歌剧,歌唱家任桂珍的体会也是“非得民族化不行”。《江姐》是任桂珍的代表作之一,这些年单上海歌剧院就演了差不多五百场。她总结,此剧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人物和剧本动人,关键是好听,观众觉得过瘾,“音乐里面包含了各种地方戏的素材,非常有味道,你非得这样唱,非得拐这个弯才能表达出这个感情。”《刘胡兰》、《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同样都有地方戏素材,“唱起来我从没有感觉到别扭、不舒服。”

早年,上海歌剧院还要求演员学地方音乐,任桂珍学过评戏、黄梅戏、越剧,素材刻进脑子里,再唱民族歌剧就不生硬了,“《梁祝》的旋律多动人?常香玉的《白蛇传》,你光听唱腔眼泪都会掉下来。新凤霞的唱腔、音乐形象多么动人!”她感慨,中国民间戏曲有太多东西可供挖掘,中国歌剧扎根民间音乐,可以丰富歌剧音乐语言。

让任桂珍颇为痛心的是,歌剧界似乎存在西洋歌剧第一、民族歌剧第二的情况,她希望能提高民族歌剧的定位,“我们没必要把好东西丢掉,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弄得四不像。”也有剧作家和作曲家觉得,作品写得越复杂越好,但在任桂珍看来,旋律更重要。她印象深的是,有时看歌剧、听音乐会,从头到尾没记住一句旋律,没一句好听的,“好听的歌剧,听了以后你会哼出来。”就像《白毛女》直到现在都很容易被接受,“民族歌剧只要旋律写得好、题材好,观众就喜欢。”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