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让史料成为‘可以阅读的东西’”(2)

2016-04-13 12:32:43      参与评论()人

以章节目录形式编排分专题和国别整理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介绍,在编排的过程中,除了档案收集方面的浩繁工作,主要的难度还在如何结纂与编排。“民国时期情况复杂,国家处于不统一状态,国内政治派别林立,内战、外战连绵不断,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内政外交具有很大影响。凡此种种,都使得民国外交具有很多特殊性,例如外交事务曾为南北方政府分别掌管,外交体制多次变化,对外交涉中有大量事务属中国内政等等。”

“文献汇编以章节目录的形式,基本以时间为序,分专题和国别,将纷繁复杂的外交资料加以安排,形成了较合理的框架和体系,每卷的编排根据内容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差别,而非强求一致,较充分地考虑到史料的丰富性和学术研究的便利。”章百家介绍。

“本书卷下设章、章下设节,每一章、节下均由担任本卷主编的专家学者撰写说明,提炼本时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及其影响,章节说明连缀起来,是一部简明扼要的民国外交史。”本书编辑方介绍。

“编资料集永远是一种状态,有点不过瘾”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认为,这套书信息量非常大,“民国时期是中国国际化程度很强的一个时期,实际上世界各地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尤其是使领馆的报道,是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的报道,我们中国的发展,特别我们研究历史需要这样的资料,全面地来看19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他举例说,过去的资料存在普遍的问题,英国出的资料代表英国的观点,俄罗斯出的代表俄罗斯的观点,学者研究需要自己汇集翻译这些材料,“这本书各方资料都做了汇集,我要上课或者写一般的东西,靠这个也差不多了,特别是俄文、日文我不会,现在不用再找人翻译了。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

“最近几年出资料最大的特点几乎就是不加选择地全部影印,所以一出就是几百册。”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奇生教授表示《汇编》这样的档案资料在当今很有必要。

“影印本好在是一手材料,内容全面,但粗制滥造的情况很严重,且价格昂贵。所以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觉得经过专家学者的精选还是有好处。这套书对学生培养真的是好的资料,资料太多了,学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并且没有基本的脉络可寻,这套资料给研究外交史的学生读,真的会受益匪浅,基本目录都清楚,而且还有导读,而且编排得都比较精当比较合理。”

他也提到觉得遗憾的部分,“本书最大亮点是有此前未刊的很多二档案馆资料,但是没有标注案件号,我们看了以后想拿这个作为线索去档案馆进一步查阅,那么根据这个线索去查时就非常费劲了。我估计第二档案馆里面有很多资料,里面哪些已刊和未刊估计分不清楚了,那么恰恰我们不知道哪些是未刊的,当然这个修订可能性不是很大了。”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编资料集永远是一种状态,有点不过瘾。中华书局编这类东西比较多,我总是用一个词解释这个问题,就是比前人进了一大步,但是永远不要堵后人的路,事实上也堵不了,所以‘后有来者’可以永远进行修订。最后我表个态,中华书局肯定要修订(这部作品),这是我们的常规动作,我们的日常动作。”

录入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