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台湾全才旦角”忆业师:梅老师让我看到真正的京剧(1)

2016-04-26 12:11:42      参与评论()人

2007年9月4日晚,梅葆玖(左)与台湾徒弟魏海敏(右)在福州演唱京剧《贵妃醉酒》选段。IC 资料

北京好冷,零下17摄氏度。看了下台北的天气,下着雨,18摄氏度。

我极其怕冷,可造化弄人,北京是台北之外我最熟悉的城市,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第一次来北京是1991年,两岸才刚刚解禁,那年6月20日,我正式拜入梅门,成为梅葆玖老师的开门弟子。

时光飞逝,转眼2016年的春节就在眼前了。趁着来中央电视台录像的机会,给老师、师母拜年,老师照例带我上政协的烤鸭店大快朵颐了一番。我告诉他:“老师,我拜师已经整整25年喽。”老师瘦削的脸庞红扑扑的,呵呵乐着说:“25年喽,我也挂上髯口喽。”

第一次看梅葆玖的戏

看呆了看傻了

我与老师的师生缘其实应该追溯到1982年,其间充满着因缘际会,而今回想仍觉得不可思议。

1982年春天,我正在香港准备迎接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对于我的早婚,大多数人都感到不可理解,因我自进入人们视线起,便是各方看好的台湾京剧未来之星。可是,虽然10岁就离家与它为伴,京剧却从未感动过我。剧校毕业后,集体生活结束了,除了那些似懂非懂学来的戏,我一无所傍,心里空空落落的,于是早早给自己找了个伴儿。但前途为何?一片迷茫。

就在这彷徨的当下,“轰隆”一声,京剧艺术在我面前洞开了它宏伟的殿堂。春暖花开的时节,梅葆玖、童芷苓两位老师率领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联袂到香港演出,这是“文革”后大陆京剧团的第一次出访,在新光戏院连演了半个月。我一部不落地追了每一场戏,看呆看傻了!印象最深刻的是《穆桂英挂帅》,当梅老师演到“九锤半”那段的时候,我浑身上下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表演,也从没想到打小就练的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竟然可以传达出如此深刻的内涵,幻化出如此神奇的能量,而一切却又那么自然。原来,这才是京剧啊!

我终于找到了从事京剧表演的动力,从此认定志业,再无改变。一个愿望也就此发芽——我要重新学习梅派。

当然,这个愿望在当时只能是一个奢望。回到台湾,我四处寻觅资料自学,并跟随港台两地的票友长辈悉心学唱,在包幼蝶等几位老师的倾囊相授下,渐渐改掉了“奶黄味”,慢慢熏陶“梅味”。对我来说,“梅味”意味着正统规范,代表着京剧表演的高度,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有一点梅大师的味道。

1988年,

有了“梅派弟子”的身份

1988年,我终于在香港见到了梅葆玖老师。初见面,梅老师惊奇地问我:“台湾也说普通话?台湾也有京剧吗?” 我唱了几段给他听,鼓足勇气提出了拜师的愿望。没想到,老师竟然答应了!没有任何特别的仪式,我给老师鞠了一个躬,敬上一份小小的拜师礼,从此有了“梅派弟子”的身份。

1991年,两岸破冰,我第一时间飞到北京,在前门饭店补办了盛大的拜师典礼。那天,京剧界的前辈大师们齐齐前来祝贺,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竟然都变成了眼前亲切致意的长辈,他们每一位都是我的偶像啊!那天,老师特意播放了梅兰芳先生谈艺的录音,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梅大师讲话的声音。行拜师礼的时候,我喜极而泣。

有一次,大陆京剧学者翁思再先生告诉我:“海敏啊,当年你到北京拜师,我以为你只是来‘镀镀金’。没想到,你是来真的!”他不知道,拜师不但是我多年的夙愿,更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心,其中包含了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