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我不是出版社的“托儿”(2)

2016-05-22 11:34:11      参与评论()人

做好大众名牌首先要“做”,做出精品,其次还要“吹”,善于宣传和营销。一套名牌丛书要做到本本精,有一本不精就会砸牌子。有一次我向朋友推荐“新知文库”,有位朋友就说,老梁,你是不是三联的“托儿”,我读过“新知文库”的某一本,不怎么样啊。我问他读的哪一本,他说了书名,我说,我也读过这一本,确实内容一般,且译得太粗,但你看看别的。上当了,我赔偿,你不能正好看到微瑕就说整块玉不好。他又读了几本,也爱上了这套书。你看,一本不精,就有这个效果,如果不是我这个“托儿”,这套书就会失去这个爱书人,还会由于他的“反托儿”,失去其他人。当然,从读者角度不能这样苛求,但出版者一定要这样要求自己,做到白玉无瑕。

做书无非是选题、内容、文字、译文、插图、装帧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强调一点的是整体装帧。“新知文库”早期出过小三十二开的,整体装帧并非上乘,换了现在的装帧,让人爱不释手,不读也要买一本。正如一个女孩,内心极美但长相、服饰平平,也影响整体美一样。“译文纪实”起先的装帧并不统一,在《穷忙》之后才统一起来,但我的感觉,封面有点俗,缺乏素雅之美,如同漂亮女孩妆太浓一样。

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要靠宣传。出版社的许多人是文人,以自吹为耻。其实好东西不吹谁知道?宣传好书手段极多,组织书评、开会、围绕作品组织讲座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宣传并非难事,成本也不高。一本好书只摆在书店里,知道的人十分有限,只有宣传才会让更多人知道,而且靠各位“托儿”的口口相传达到口碑广告和效应。

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使这一切变为可能的还在于出版社领导的重视。不能平等对待每一本书,差别待遇才有名牌。有些书是扶不上墙的,再做功也无用。确定选题之后要组织精兵强将,“新知文库”的负责人徐国强先生及编辑都是相当出色的。而且,不能用近期效益来创品牌,要放眼长远。“新知文库”从2007年起步,当初也默默无闻,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要做到这一切当然要有投资。没有钱能找到好编辑,找到好译者?从媒体上知道,上海译文出版社已把“译文纪实”作为重点。他们的确付出了努力,相信也会有好结果。这正是我相信会出现的“京新知、海纪实”齐飞的原因。

做出版业的名牌丛书不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事关精神文明的大事,它也是为每一位爱书人服务。社会的事就要大家关注,有钱的出钱,可以作为出版名牌丛书的基金,有力的出力,可以为出版名牌丛书出谋划策。希望有更多“新知文库”、“译文纪实”这样的名牌丛书出现。

录入编辑:王建亮